2018年10月20日,CCF YOCSEF成都在青城山下成都东软学院成功举办了“青城问道-学科竞赛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利与弊”论坛。本次论坛旨在为高校教师及企业提供一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共同探讨学科竞赛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利与弊,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都江堰市新闻中心做为受邀媒体参加论坛。
CCF YOCSEF广州分论坛副主席吴一冰、CCF YOCSEF天津分论坛金日泽、CCF YOCSEF济南分论坛朱振方,CCF YOCSEF重庆分论坛主席章乐以及来自北京公司的关媛苑等60余人同赴青城山参加本次论坛。都江堰市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CCF YOCSEF成都荣誉委员巫家敏做为都江堰市政府代表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现场执行主席为YOCSEF成都分论坛副主席段磊以及AC委员刘传林。同时开通线上讨论通道为未能亲临现场讨论的兄弟姐妹提供共同发声和献计献策的通道,线上执行主席由CCF YOCSEF成都分论坛副主席王杨和CCF YOCSEF成都上任主席吴晓。
特邀嘉宾引导发言
本次论坛荣幸邀请到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茜教授和微软“创新杯”四川赛区组委会副会长黄蝶做为引导发言人。分别从高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引导发言,并针对该论点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实际建议。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茜教授以“强化学科竞赛引导,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指出:学科竞赛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丰富高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同时重庆大学在学科竞赛实践采取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外实训基地以及通过系列政策、组织、资源、资金等方案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今学科竞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手段,同时也作为了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最后通过中国计算机大赛(C4)为例,来深入分析了学科竞赛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道,通过学科竞赛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互相促进,推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竞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微软“创新杯”四川赛区组委会副会长黄蝶,以“平台化竞赛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从微软创新杯举办的历程来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引领、地方政府指导、教育资源分配、企业使命担当四个维度来阐述了开赛的原因及使命。接着分析了竞赛的两个维度: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通过交流平台打破层级局限,了解多元化知识、突破固有思维;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优质实践的机会,培养社会责任感。然后学生角度分享了学生参加比赛的心得体会,学生希望通过参加比赛更好的认识自己。最后提出一些比赛报名费的弊端等问题。呼吁大家能一起“平台化竞赛&高校共同予力青年学子成就不凡”。
本次论坛为了避免大家太过激烈,采用了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发言,现场发言将获得由CCF YOCSEF精心准备“青城秘籍”相送。论坛随后展开了“学科竞赛的真正意义何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之道何在?”讨论。
观点一:学科竞赛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关系
成都分论坛主席朱国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早在98年、2001年国内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开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也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对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创新培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与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拔尖学生培养的机制。学科竞赛对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帮助还是有限。
李贞昊提出:学科竞赛对教学有一定补充,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教学改革不应该依赖学科竞赛。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进入大学后是相对迷茫的,没有太多规划。学科竞赛能够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一种选择。学科竞赛还是应该基于兴趣的引导,功利性的东西太多,会导致竞赛的内容变味。回到今天的主题:对学生的培养有一定帮助能够提供的平台,这个就足够,然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目前的竞赛体制下)关系不大。
观点二:学科竞赛是人才培养的指标。目前学科竞赛也纳入了评估体系,通过竞赛更加能量化高校的水平。
济南分论坛朱振方从四个方面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1:竞赛评估是有必要的,适当过滤比赛能够避免泥沙俱下,也能提高学科竞赛水平,既然不能没有竞赛,应该是越规范越好。2.老师参与是应该的,老师参与再多,学生也是有一定参与的,对于学生来讲,参与就有收获,就是有意义的;3.搭便车现象不可避免,搭便车也能增加其自身知识面,就算是学生搭了便车毕业了业或者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因此,适当的功利未必是坏事;4.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讲,何必要求所有人都成为拔尖人才,社会可能需要更多的应用型普通工程师。
重庆分论坛章乐认为:每个人都是从选拔而来的,高考选拔是重复新训练的结果,而学科竞赛相比反而能够选拔一些人才来。
观点三:从参加竞赛的目的性来分析,学校获得名次,学生获得名次和奖金,为学校评估加分,为学生工作、创业加分。可以选拔和培养出一部分拔尖创新人才。
观点汇总:参加竞赛的目的:兴趣牵引——任务驱动,鼓励参加开放式比赛,能培养协作创新能力;功利心驱动:获得奖金,获得名次,为今后找工作或者创业加分,证明自己的能力。反之,有些团队为了纯粹的获奖或者拿取奖学金,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取结果,出来的团队不一定是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观点四:从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来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也会导致部分学生偏科严重,竞赛结束后可能会丧失其他方面知识学习的机会。
观点汇总:竞赛的主体是学生,能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过程,是一种综合训练,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对参加综合竞赛的学生,会有一个差异性的评测。也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现自身优势,找到自信心。但无论对于学生、指导教师,学校都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竞赛,不能盲目的参赛。
观点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终是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分工,参与工作。从企业角度来讲,学科竞赛的结果只是暂时的,或者是一方面的能力,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做一定的参考,最主要的是跟人的沟通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生代表发言:从学生内心来讲,是非常想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学科竞赛,可以从竞赛中获得自己的认知和增加自信心。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多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让自己觉得学以致用,能从比赛通体会所学所用更全面的学习知识,让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在线讨论部分观点整理:
论坛开始不久线上讨论异常热烈。
南京分论坛肖亮提出:为什么美国大学没有那么多学科比赛,但人才培养远胜中国。例如国内对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为了获得好成绩,教师参与过多,而学生自己思考太少,是否是功利性驱动和纳入苹果导致的扭曲形式。过分强调压迫式学科比赛,导致学生没有学在课堂,应用于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忽视基础的花拳绣腿是否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真正的学科竞赛应该是学生自愿和兴趣驱动的自主比赛,而不是通过纳入评估来推动。
肖晟提出:学科竞赛主要培养的还是竞赛相关的专业技能,对人格塑造和筛选的作用力很弱。当然“主动参加竞赛”这个行为可以说明一定的求知欲。如果强求所有学生参加竞赛,被动参赛的学生未必比那些主动参赛的学生成绩差。竞赛比的毕竟还是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拔尖竞赛,制度性重视这些是否就是制度性投机?赋能拔苗助长弄出些“英才”,然后砸资源给他,希望他能做出事业?若把制度性目标定鼓励培养普通人,拔尖人才自然会涌现出来。
陈贞翔:有一部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始于功利心,学科竞赛本身也会强化功利心,在竞赛选拔人才过程中,关于道德、伦理、诚信、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同样需要跟上,才能更好的体现利的一面,否则“拔尖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危害更大,弊将远大于利。
总结:
此次论坛的准备时间较为合理,在筹备组的精心策划和全体AC及委员的通力合作下,整个论坛的效果气氛非常热烈。由刚开始的击鼓传花转为抢花抢话筒的节奏,所有参会者50多人均参与的发言,观点碰撞激烈。总体达到了论坛的要求和效果。另外线上线下互动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会后线上讨论持续进行。此次活动的筹备工作成都分论坛各位AC及委员共同献策献力,共同努力,充分体现了YOCSEF提升成员能力。本次会场采用了录像和拍照结合的记录方式。有幸邀请到了都江堰市电视台参与现场。本次论坛得到了浪潮集团和成都论之道公司的大力支持。
感谢各位兄弟姐妹莅临成都东软学院,参加YOCSEF成都“青城问道”论道活动,YOCSEF成都会在大家的支持下,继续努力!
都江堰市新闻中心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jAK7D0htK1f9XiXw7J1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