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西安分论坛组织的“开源AI时代,如何用可信数据空间破局私域数据共享安全困境?”技术论坛在丝路数港-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国家级数据流通节点)举办。论坛聚焦“个体数据共享边界”、“群体数据共识偏差”、“私域数据共享效能”三大主题,针对数据要素在开源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安全流通、可信治理与应用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嘉宾包括来自可信数据空间国家级试点单位数字西安集团、数据要素行业领先企业云基华海、数据基础设施国产头部企业海光信息、国家数据标准委员会、CCF数据发展委员会的政企相关专家,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同时,YOCSEF太原、郑州、深圳、杭州等兄弟分论坛到场支持,论坛现场“干货满满,一麦难求”,展现出多方协同共议数据要素未来的蓬勃活力。本次论坛由 YOCSEF西安学术秘书杨旭东与AC委员宋乐 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精彩共识:
可信数据空间需要构建“动态、可控、可回退”的数据使用边界。个体数据共享边界不应是静态、一次性的授权,而应具备动态调整、场景差异化、可撤销与可追溯等能力,形成“边界即治理能力”的新范式。
构建“高质量行业数据底座”是消解群体数据偏差、提升模型认知正确性的关键。可信数据空间在于补齐政务、医疗、工业等专业场景数据,建立跨机构共识标注与质量基线,以“识别—校准—可解释”替代简单的“消除偏差”。
私域数据共享的核心突破点在于“愿共享—敢共享—能共享”三位一体机制。数据共享必须同时解决激励机制(愿意给)、使用安全控制(敢给)、全链路审计与回滚(能给)三重问题,形成可持续的数据供给生态。
技术体系必须与制度体系协同演进,技术不是万能,制度不可缺位。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既需要机密计算、使用控制、TEE 等技术底座,也需配套制度激励、责任分级、跨机构治理与国家级标准,实现“技术与治理共同可信”。
开源 AI 时代的数据安全与价值释放需要“多方协同、场景驱动、可验证落地”。数据要素释放价值不能依赖单方力量,而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行业场景共同推动,形成可验证的工程化路径与持续演化的合作生态。
(1)开场发言环节
首先,两位执行主席分别介绍了YOCSEF文化及论坛背景。随后,数字西安集团 CTO 刘文涛 介绍了数字西安作为 国家级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单位 所承担的城市级数据治理使命。他详细说明了数字西安在数字政府、数据要素运营、智慧城市建设、数字产业发展四大板块的整体部署,以及从0到1构建数据要素流通能力体系的实践成果。他强调,未来数据要素的开发与治理将进入“可信、可控、可验证”的新阶段,数字西安期待与学界、业界携手,共同推动数据要素生态的体系化创新。
(2)引导发言环节:
多元视角聚焦“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路径” 四位引导发言嘉宾分别从数据要素流通、可信计算底座、政务数据空间实践、行业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分享,为后续思辨奠定了技术与制度基础。
1. 西安交通大学 王晨旭:
数据要素可信流通关键技术体系构建 围绕数据流通的可复制性、非排他性与高速跨域特性所导致的“确权难、审计难、定价难、隐私保护难”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多活架构+协同存储+完整性审计”体系,并展示实践案例,形成可信数据流通的技术基础。
2. 海光信息 毕长浩:
国产安全芯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机密计算底座 他指出大模型时代数据泄露风险持续攀升,“确权、隐私、可控”是未来可信空间核心诉求。海光从芯片、指令集、TEE、安全协处理器等底层构建起“1+1+4+N”整体架构,为可信数据空间提供国产化、安全可控的底座能力。
3. 太原理工大学 董媛香:
政务可信数据空间的规划与场景落地实践 从政务大数据实际困境出发,指出政务数据存在“共享意愿低、数据分散存储、治理割裂”等共性问题。提出可信数据空间可作为政务智能化的统一技术抓手,通过可信供给、可信共享、可信开放支撑政务大模型建设。
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彭延国: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全生命周期可信管理探索 针对生态监测行业面临采集兼容性差、标准化水平不足、共享机制缺失等痛点,提出基于一体化架构的全链条数据治理体系,并从信息论角度探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可信共享的技术路线。
(3)思辨讨论环节:三大核心议题交锋激烈,一麦难求
本次思辨环节围绕“个体数据共享边界”“群体数据共识偏差”“私域数据共享效能”三大议题展开,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的多位嘉宾围绕制度与技术、需求与风险、价值与隐私之间的平衡展开高密度交锋,现场讨论持续升温,“一麦难求”成为贯穿全场的真实写照。
议题一:开源AI时代,如何定义可信数据空间的个体数据共享边界?
讨论指出: 个体数据边界绝非静态,而是动态、情境化、可撤回;
必须同时满足“用户自主”与“国家安全”的双重硬边界;
个体数据价值取决于场景,需建立“可感知的价值反馈”;
隐私计算现阶段不足以支撑大模型,但“Usage Control + 数字合约”可提供动态可控的使用模式; 可信数据空间需具备“可追溯、可验证、可处置”能力,确保出现风险时能够回收和纠错。
共识认为:共享边界不是画一条线,而是构建一套可配置、可监督、可回退的治理系统。
议题二:如何消除群体数据共识偏差,构建模型的正确性基础?
来自医疗、政务、生态监测、文旅、行业企业等不同领域的嘉宾形成强烈的交错观点:
群体数据偏差来源于质量不一、分布不均、机构标准差异、专家认知差异;
专家指出必须建立跨机构共识标注委员会,形成“至少三方一致性”的专业标准;
可信数据空间的价值在于补齐优质行业数据,抵消网络公开数据的噪声偏差;
偏差不是“全面消除”,而是“识别—校正—解释—可控”的闭环;
大模型的系统性偏差需通过“价值对齐、策略校准、可解释推理”多维治理。
核心观点:可信数据空间不是建立唯一正确答案,而是构建一个对偏差透明、对差异包容、对风险可控的专业数据体系。
议题三:如何提升私域数据共享效能,实现“愿共享、敢共享、能共享”?
嘉宾指出: 私域数据不共享的根源是“风险—收益”结构性不平衡;
必须构建贡献回报机制,使参与机构“有收益可见”;
全流程使用控制比传统隐私计算更符合行业工程实践;
中心化控制存在单点风险,可信执行环境需向“第三代架构”演进;
可信数据空间必须实现“能监督、可审计、可追踪、可回滚”,提供全链路责任闭环。
讨论形成结论:只有同时解决“愿给、敢给、给得放心”三重条件,私域数据共享生态才能真正成立。
(4)论坛总结环节:观点交锋充分,共识在思想碰撞中形成
论坛最后,YOCSEF 西安主席许鹏飞作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从“技术底座、规则体系、行业场景、数据治理方法论”四个维度展开,形成了高密度讨论与跨界观点交汇。论坛展现了 YOCSEF“思辨、交锋、求真、赋能”的优秀传统,也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供了体系化启发。未来数据要素的释放需要“技术领先、制度创新、跨界协同”三轮驱动,YOCSEF将继续深耕数据治理主题,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5)合作交流环节:推动政产学共建,深化可信数据空间实践
论坛结束后,YOCSEF 西安相关专家与 数字西安集团 CTO 及核心骨干 就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建设、政务数据治理体系、政研合作机制等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计划推动“政研结合、标准共建、场景共促”的合作框架,共同探索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创新路径。
记录:张海曦、胡玉姣
撰写:杨旭东、宋乐
校对:许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