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8日,CCF YOCSEF南京钟山论剑观点论坛——“从‘循序渐进’到‘另辟蹊径’?论高校如何面向国家需求完善科研人才培养路径?”在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计算机学科楼顺利召开。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朱燕民教授、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黄河教授、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向朝参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肖亮教授等专家进行引导发言。论坛设置专题讨论环节,邀请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沈建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鑫副教授以及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副院长杨绍富副教授等围绕思辨议题进行思辨讨论。另有50余位来自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全体与会嘉宾围绕当前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和选拔过程的实践和反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利弊和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完善方向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论坛由CCF YOCSEF南京AC委员蔡惠(南京邮电大学)和CCF YOCSEF南京学术秘书徐翔宇(东南大学)作为执行主席共同主持。
徐翔宇阐述论坛背景
论坛开始,首先由徐翔宇介绍了论坛的背景。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特别提到:“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即从本科开始通过科研竞赛、研学项目、科研训练等逐步培养和选拔科研人才),似乎已不能完全回应国家对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研人才的急迫需求。基于这一现状,2020年,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开始进入“2.0”阶段。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开始开创性地在部分高校试点国自然科学基金学生项目等,期待以“另辟蹊径”的方式选拔和培养科研新星,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担忧的声音。对此,本论坛主要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重点探讨当前高校学生科研人才培养方式的落地现状以及不同培养路径的长短之处,共同研讨高校如何面向国家需求完善科研人才培养路径,并希望通过讨论为新时代的高校科研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建议。
引导发言阶段
在引导发言阶段,朱燕民发表了题为《上海交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报告,他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例,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拔尖人才育人的理念和实践。致远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创新型领袖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摇篮,其发展步伐与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步调一致。在完善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本科生进阶式自主科研体系,在本科阶段就给与学生充足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引导,充分释放学生的科研潜力,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朱燕民的报告,带来了国内顶尖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即强调“好奇心+使命”双驱动,师生相互激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后,黄河在其《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考和举措》的发言中指出,并非所有高校都能像国内顶尖高校那样获得足够充足的资源支撑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学生科研人才培养需要有所侧重。他以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内功”,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外功”,科研成果认定和奖励规则的优化是保障。通过“内外兼修”,实现特色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同时,黄河也指出,国家需求往往对应热门的科学研究领域,但“冷板凳”领域的发展和资源缺乏问题也同样需要得到关注。由于热门领域和“冷板凳”领域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兼顾,防止“冷板凳”领域的溃缩和整体高校科研发展的不平衡。
接下来,向朝参以《浅谈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创新方向:以科研基金为例》为题进行了引导发言。面向“另辟蹊径”的科研人才培养路径,首先对去年起刚刚开始实施、在大众眼中仍颇为“神秘”的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进行了充分的科普介绍,说明其“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的项目定位,“推荐+评审”结合的评审方式,以及其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随后,向朝参更进一步讲述了对科研基金改革方向的思考,认为本轮科研基金改革方向的核心是构建覆盖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全链条资助体系,以此加强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改革,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而备受关注的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是全链条资助体系中资助端口前移的结果。我们在关注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这一“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和脱离“科研人员全链条资助体系”这一个基本“面”。
向朝参教授作引导发言
肖亮教授作引导发言
观点思辨环节
在引导报告后,蔡惠、徐翔宇共同主持了接下来的思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当前高校科研人才主流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核心痛点、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方式的设计思路与落地现状及隐忧、以及面向国家需求的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完善方向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同时,在论坛活动前针对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了接近百份的问卷结果。这些结果将为活动提供重要参考。
在关于议题二: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方式的设计思路与落地现状及隐忧的讨论中,主持人首先通过对于知乎问题的爬取和分析展示了部分网民对于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的印象,大多数样本对于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的印象都较为负面,评价中不乏“拔苗助长”、“学阀”等负面词汇。东南大学杨绍富首先进行了思辨发言,他表示大家应积极看待以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为代表性的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方式。当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从问题驱动, 分类培养和多元评价这三个维度开展的。而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通过前移对于科研过程的支持, 一方面激励高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 更要培养自己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论坛的特邀嘉宾,首届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获得者东南大学王登豹现身说法,认为博士基金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促使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术积极性,并且该基金能够为“土博”们在海内外人才竞争中增加砝码。不仅如此,在议题二的现场讨论中也出现了不少对于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的反对和忧虑声音,一些声音认为,基金委的初衷是好的,但按照现在的执行方式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学生之间的竞争,使得学生忽略基础能力的积累,影响科研人才的长期可塑性。此外还有一些声音直指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评选的公平性问题,认为实际的评审过程易受到学术资源分布的影响,使得评选结果偏向于大团队和强导师。
与这些忧虑声音相比,支持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的声量丝毫不落下风。部分观点认为,基金的设定目标就是优中选优,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模式,是严格和小众的,不会对绝大多数人的科研道路造成影响。而对于极少数的目标人群,申请基金的过程就是对科研能力的极大锻炼。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本科生/博士生科研基金相当于“千金买马骨”,虽然现在评价落地效果或许还唯时尚早,但如果能通过非常有限的投入产出几个非常顶尖的科学家,那是非常值得的。即使没有结果,国家出钱资助学生,是一种值得去拥抱的、正向的革新。高校在实践中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设立面向有创新潜质学生的学术交流基金,并放松申报繁琐的申报、打磨和包装过程,以学生前期学业成绩、科研潜质、好奇心驱动的问题探索为基本评价原则,但可以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撰稿:蔡惠、徐翔宇
编辑:徐翔宇
审核:吴天星
关于YOCSEF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