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昆明成功举办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精英大会(YEF2022)专题论坛
如何有效评价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的价值?
2022年6月9日下午,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精英大会(YEF2022)昆明分会场成功举办题为《如何有效评价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的价值?》的专题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昆明承办,活动共有20余人线下参加,并同步在快手、蔻享、WIZ网络平台直播,获得了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论坛开始,首先由执行主席李婷、龚成对科技成果评价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介绍。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指挥棒”,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我国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评价中的诸多问题,国务院办公厅2021 年 8 月 2 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直面科技成果评价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首次明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打破现有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把“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作为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及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问题的突破口,加快构建各类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进一步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
YEF2022 昆明分会场 执行主席 介绍论坛背景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国家先后进行了科研院所改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动国家技术的创新工程和技术交易市场发展,设立创新试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位居全球第12位,连续9年稳步提升,2021年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但在创新成果数量逐年递增的背景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例如专利实际转化应用不足10%)。当前转化效果不佳,科技创新研究成果未能发挥预期的落地应用价值、也未能推广增值效果。
针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转化率较低、成果价值发挥不充分的困境,本论坛邀请了来自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的成果产出方、转化方、平台方、使用方等齐聚一堂,围绕当前主流成果评价方式的弊端和问题、多主体之间的评价对接、如何通过评价体系优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等问题进行探讨,畅谈如何有效评价“成果”价值,从而助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提升。
本次论坛分为引导发言和思辨讨论两个环节。在引导发言阶段,特邀嘉宾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刘应洁进行了题为《创新转化机制提升成果价值》的分享。应洁从行业特色技术需求出发,介绍了云南电网作为电力行业央企的代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围绕“搭平台-建机制-增活力-促转化”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实现成果价值创造、人才价值彰显、企业价值提升。特别是在“建机制”层面,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云南电网制定配套制度,实行以“挂牌交易”、“挂网竞拍”等市场主导的成果价值评估方法,以及转化评估、价值评估分步骤评估方法,用好政策、整合优势、做好激励以提升成果转化价值。
嘉宾分享 刘应洁 创新转化机制 提升成果价值
颁发嘉宾证书第二位引导发言嘉宾昆明理工大学高盛祥,分享了《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一带一路,语言铺路,语言互通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基础。我国与“两亚”区域共有18个国家、19种官方语言,约15种常用官语,总人口超过37亿,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围绕南亚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和机器翻译开展研究,在南亚东南亚语言资源库建设、南亚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等方面,突破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了一系列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相关系统及产品,如云岭翻译系统、云岭翻译APP、云岭翻译机、“小语洞听”、“小语会议”、“小语洞见”等,在国家安全、公众服务、境外文化传播等进行了推广应用。最后,以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科研成果转化为案例,从三个维度介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研发成果要素和研发团队要素)、应用(生产条件要素和市场需求要素)、支撑(服务支撑要素和政策环境要素);浅析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存在评价体系指标单一、重基金项目轻成果转化、过多强调“第一完成人”等,并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及政府提出大量的相关新举措。盛祥为科研人员及团队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沉下心来做长期科研,创造科技成果;要融入社会、接触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研发出适用的产品形态;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发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各方主体优势。
嘉宾分享 高盛祥 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关键技术转化应用
颁发嘉宾证书
在思辨讨论环节,特邀嘉宾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刘应洁、昆明理工大学高盛祥,与会嘉宾西南林业大学强振平、西南林业大学徐伟恒、云南财经大学朱南丽、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张祥云、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熊莉娜、云南耀阳教育贾强生、昆明能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李婷、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龚成、云南小宇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胡鉴、昆明能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师智良、云南小宇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李海枝、昆明能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杜韶辉、昆明能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尹福荣、云南云建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陈振文、云南云建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胡榆涵、昆明能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杨晓巧等现场参与。同时云南大学刘金卓、云南大学赵娜、昆明理工大学付志涛、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王玺冰,云南唯恒基业科技有限公司李春雨、云南能投信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苏梓华等线上参与。
该环节围绕三个论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一是当前有哪些主流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当前科技成果评价的弊端和问题是什么?二是不同平台主体(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对成果评价的立场和维度不一样,如何做多主体之间的评价对接?如何促进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政府在其中可以发挥什么价值?三是评价体系是否是制约当前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通过评价体系的优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Q1:当前有哪些主流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当前科技成果评价的弊端和问题是什么?
刘应洁:针对不同的场合和目的应该去制定不同的评价维度,高校和企业侧重不一样的评价维度;同时开发类成果与市场转化类成果的评价维度不一样;另外还需要兼顾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维度的评价。目前的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乏对转化后端工作的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政策。只考核研发投入,不考核推广应用,没有政策和渠道可以购买转化后的新产品,使得成果转化后继无力。
高盛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差异巨大,高校的主要评价指标(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体系对内来说相对比较完善整,但它对外缺乏科技成果在吸引市场响应或反馈上的有效评价,“唯论文”、“重立项轻结题”、“轻成果转化”等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成果转化率不高。
思辨环节精彩瞬间
贾强生:高校目前的成果评价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弊端,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没有转换落地。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评价中,不能唯论文、专利、奖项,需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站在国家发展方向、社会发展进步的长远角度思考。
强振平: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一是定性的,二是定量的。是需要考虑“顶天”和“立地”的,“顶天”是需要考虑长期的社会价值的,短期很难评价;“立地”是要考虑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我们科技成果转化不好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太注重定量,而忽视定性,定性与定量评价不平衡。
龚成:IT企业存在很多内部转化的情况,例如多个创新成果最终体现在推出的新产品中,而并非将专利转让给外单位。这类的科研成果评价,是高度的市场价值评价行为,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等方面。
徐伟恒:科技成果评价目前出台了很多政策,很早就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小同行评价”方式目前也是得到认可的。高校成果评价存在“四唯”现象,但经过学校的一些举措,这个问题现在也在慢慢改善,比如西林逐步也在进行区分学科的评价体系,不再所有学科统一标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朱南丽:企业内部存在自主转化,由企业内部搭建平台,不同内部主体进行,这种转换的效率特别高,这样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我们目前对“成果转化率”这个指标的定义是否应该增加对自主转化的评价,也是需要思考的。
胡鉴: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是需要在经济、人文、科学、社会价值等方面综合考量。当前评价弊端主要是没有体系标准、维度不一,科研和市场的衔接还不够紧密。
师智良: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周期目前普遍都是一年的周期,这样的统计考核方式倒逼科研人员短期内更关注数量而不是质量,数量和质量不平衡不利于长期卡脖子技术的研究和转化。考虑核高基、卡脖子的基础技术需要有一个较长周期的评价周期,需要考虑国家安全、社会长期效益方面的维度。
思辨环节精彩瞬间
Q2:不同平台主体(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对成果评价的立场和维度不一样,如何做多主体之间的评价对接?如何促进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政府在其中可以发挥什么价值?
刘应洁:不同主体有不同的政策要求,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比如说云南省的转化条例里明确了专利转让费只需要能够保障专利维护成本,不需要覆盖研发过程成本费用,这大大减轻了转化方的负担,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专利被束之高阁。再比如电网对工资总额有限制,这样会压缩创新转化奖励空间,后来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解决了创新成果奖励不占用工资总额的问题。不同主体之间的评价可以使用奖励这个对接点去制定相关制度。奖励对于成果转化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尝试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针对不同转化分类,从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方面,设置专门奖项、设置个性化的职称评定权重,就能大大促进转化各方的积极性。
高盛祥:不同平台主体评价对接鸿沟非常大,希望在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驱使下,各方主体主动出击抛出橄榄枝,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互惠互利,进行多主体之间的衔接,政府、高校、企业需建立一些共性的的评价指标和灵活的机制,才能充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我们一直有一个痛点问题,就是虽然与很多企业进行了很多沟通,但是企业需求很少跟我们的科技成果直接相吻合,往往需要二次开发。也就是说我们仍然难以精准地轻松地找到需求方,而需求方可能又难以找到所需技术,刚好缺少中间的衔接环节和服务方,需要政府或者第三方平台牵线搭桥。
朱南丽:各个创新主体对创新的需求不一样,需要有一个较好的沟通机制,这个机制需要建立在商业化的共同语言之上,需要考虑最实际的业务需求。将科技成果的进行数字画像,每一个企业也进行数字画像,构建一个成果转化的撮合平台,能沟通制度落地。
贾强生:云南应该发挥一带一路政策的地理优势,由政府牵头对接,参考广交会模式,发挥国内科研优势,在西部地区建立成果转化交流的平台,促成多方主体洽谈对接。政府可以作为多主体科技成果评价的组织和协调者,并由大型类电商平台企业搭建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版块,促进多主体的成果转化。
胡鉴:不同的主体之间在科技成果评价上方式、维度不一,这就要求各个主体在进行评价对接时,做出一些相应的规则适应和调整。
师智良:斯坦福的科技成果转化明显著高于其他的地区,因为他们的老师在企业、学校、政府都有任职,同时学校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环境,具备低成本车库创业文化。
朱南丽:斯坦福模式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斯坦福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推进成果转化事宜,提供法律、政策、资金、资源、需求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中国可以思考借用这样的模式,引入商业化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让其为科技成果转化各方人员解决他们非专业领域的难题,政府可以尝试搭建这样的沟通平台,再放权给市场化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让其真正地沟通信息、盘活资源。
强振平:从本质上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只包含产学研机构和转化企业,政府应发挥桥梁作用,做好服务工作;应该贡献出资源,放权给真正能够盘活资源的企业,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做信息共享、资源互换。
李婷:不同主体、不同维度、不同立场,可以建立对接的媒介,比如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建立联合实验室、政府孵化器,鼓励高校老师脱岗创业等。
强振平:现在国家提出的“专硕”培养,学生至少要到企业中培养一年,初衷确实是好的:希望高校老师和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升华理论。但当前政策保障还不健全,专硕和学硕的毕业要求基本一样高,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使得专硕培养偏离初衷,老师和学生要兼顾学术和实践,最终对市场的理解不深入,对学术的造诣也不高。还是要考虑为专业硕士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提供机制保障。
思辨环节精彩瞬间
Q3:评价体系是否是制约当前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通过评价体系的优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贾强生:个人认为评价体系确实是制约当前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设置的成果转化评价统计周期是不合理的,就像国家战略分为短期、中期、长期,成果转化也应该按照目标转化周期来分类统计。应该根据转化周期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研究的差异制订评价体系。对于中长期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更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长期社会效益方面等因素进行考虑。
强振平:科技成果转化应该是个水到渠成的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需要更开放,科技成果的人员机制需要更灵活,政策指引需要更靠前。政府、企业、高校按照“水到渠成”的目的去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杜韶辉: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可以大大提升转化效率,例如借鉴医疗行业经验,药品研究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的第三方评价,有充分大量的信息公布,是一种有流程、有机制、有方法、有模型的价值评估体系。具有市场化推广价值的产品要提高转化效率,必须加大成果转化后端工作的投入以支持成果转化过程的标准化,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是一项庞大而艰难的工作。验收只是开始,需要投入资源、进行大量且严格审计的信息披露、政府进行监管,并且有相关的验证机制。做好宏观的评价体系建设必然会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但因其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需求,实际生活中需要平衡成果转化过程管理工作的投入产出比。
胡鉴:目前,大部分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时,重点仍是聚焦于科技成果的技术属性,主要围绕技术成熟度、先进性与创新性等方面开展评价,这就难以满足不同的评价需要。尤其难以在需要通过评价确定相关资金、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师智良:可以参考风投模式,政府成立不同行业的产业创投基金,针对行业的优秀团队进行长期有效的广泛投资,解决成果评价模式上高校对市场敏感性差、企业对技术前沿不敏感的矛盾。
经过3个小时深入而热烈的讨论,论坛观点总结如下:
(1)目前主流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不同行业和地区差异性大的特征,常见的有①以挂牌交易、挂网竞拍、市场占有率等为代表的市场行为评价;②第三方评价,包括第三方成果/产品鉴定、小同行评审、第三方认定评价等;③以专利、专著、论文、奖项等固化创新;④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安全提升(针对企业内部自主转化的场景);⑤社会效益评价;⑥文化效益评价等。当前的成果评价方式存在弊端和问题,表现在①评价体系不一,没有统一标准②各参与方评价维度不一致,难以衔接③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不灵活、标准太单一④评价周期过短,短期指标与中长期指标不协调,缺乏长效考核机制;⑤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不平衡;⑥质量和数量不匹配;⑦科研阶段评价与市场需求存在鸿沟⑧企业内部转化场景占比很大,但现有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不包含该部分转化应用,企业内部对应的评价体系也不成熟。
(2)造成不同平台主体对成果评价的立场和维度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建议各方要注重政策解读,建立激励机制,可尝试建立评价元素类似、元素权重个性化的统一成果评价机制。在政府促进成果转化各方主体交流、促进校企合作方面,论坛提出了一些建议:①要制定利好政策,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持续为成果转化难点堵点解绑;②建平台、架桥梁,并扶持市场化的专业服务咨询方参与到成果转化工作中,充分放权让其用市场化的方式做好成果聚类、数据画像、信息匹配的工作;③要带动资源、贡献资源,平衡各个区域的优势资源;④要建立奖励细分机制,针对区域和领域灵活设置细分奖项,充分释放人员积极性;⑤要完善机制保障,为“专硕”设置专门考核指标,让高校老师和学生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了解和参与市场行为;⑥要建立更容易触达的意见建议反馈渠道。
(3)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优化只是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其中一个因素,评价体系标准化能够大大提升转化效率,但要做好成果转化,必须加大成果转化后端工作的投入。当前对成果转化后期工作投入不够、转化管理投入产出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很多转化项目效果不佳。从成果到产品,再从产品到市场,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成果转化过程进行标准化,创造利于转化的环境和氛围。成果转化评价要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增加信息披露的渠道和能力,最大程度获取信息,让成果转化各方的市场试验成本更低、平台互动性更强。
思辨结束后,由YOCSEF昆明分论坛AC主席强振平做总结发言,表达了对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的嘉宾和朋友的感谢,特别鸣谢支持单位昆明能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建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为成果转化参与各方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对后期合作方式产生了新思路。同时本论坛产出的意见建议也将以参考意见的方式提供给政府部门做决策参考借鉴。
现场活动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