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CCF YOCSEF青岛
2023年1月7日(星期六) 9:00-16:00
CCF YOCSEF青岛深度技术论坛
(编号:CCF-YO-22-QD-2FT)
AI4Ocean: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海洋科学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协办单位:YOCSEF青岛学术委员会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
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赞助单位:青岛安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点: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480号讯飞未来港7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海洋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许多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无人驾驶、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因此,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AI4Ocean),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关键性议题。
青岛作为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持续关注AI4Ocean发展,本论坛邀请人工智能领域和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如何助力海洋科学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拟从以下三个议题着手思辨:
议题1:AI是否可以颠覆传统的海洋科学研究范式?AI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议题2:推进AI4Ocean,当前还存在哪些瓶颈?是技术瓶颈还是领域知识瓶颈?
议题3:是否存在AI4Ocean共性框架?推进海洋AI技术体系标准化有哪些可行路径?
论坛执行主席:
于彦伟(CCF YOCSEF青岛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
王莹洁(CCF YOCSEF青岛副主席,烟台大学)
论坛日程:
8:30-9:00 签到
9:00-9:05 嘉宾及论坛背景介绍
9:05-11:40 第一阶段:嘉宾引导报告
引导嘉宾1:陈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交叉海洋科学
引导嘉宾2:董昌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智能海洋数值模式与数字孪生旋转水池
引导嘉宾3:周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原理与机器学习结合的初步尝试与思考
引导嘉宾4:董军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Physical-Knowledge Enhanced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Predict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12:00-13:30 午餐
13:30-16:00 第二阶段:深度思辨环节
议题1:AI是否可以颠覆传统的海洋科学研究范式?AI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思辨嘉宾:仲国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思辨嘉宾:高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议题2:推进AI4Ocean,当前还存在哪些瓶颈?是技术瓶颈还是领域知识瓶颈?
思辨嘉宾:黄宝香(青岛大学副教授)
思辨嘉宾:高峰(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
议题3:是否存在AI4Ocean共性框架?推进海洋AI技术体系标准化有哪些可行路径?
思辨嘉宾:郑海永(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思辨嘉宾:谭伟(山东科技大学讲师)
16:00-16:10 论坛总结
执行主席
于彦伟,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2014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9月-2013年9月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16年11月-2018年9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库系统。在KDD、WWW、IJCAI、CIKM、ICDE、TODS、TBD等数据挖掘领域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顶级期刊/会议11篇、B类期刊/会议12篇、C类期刊/会议9篇、A类中文期刊4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包括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担任多个CCF A/B类国际会议(例如AAAI、KDD、IJCAI、WWW等)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是山东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CAAI智能服务专委会委员、CCF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通讯委员。
王莹洁,现为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副教授。CCF高级会员,IEEE TCSVC多样性主席兼宣传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学术秘书),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通讯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青年专技组委员,CCF YOCSEF青岛副主席,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标准化工委会秘书长,山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群智感知网络、服务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课题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MC、IEEE TSC、IEEE TII、IEEE TCSS、《软件学报》、WASA等顶刊和顶会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中科院一区论文8篇,IEEE SAGC2021最佳论文1篇。获得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服务计算青年才俊奖、2021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4)、2020年山东省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优秀青年奖、202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3)、2021年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指导教师等奖励。担任SCI期刊WCMC(CCF C类期刊)编委,山东省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顾问等。
特邀嘉宾简介
报告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交叉海洋科学
陈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崂山实验室“观澜”卫星首席科学家。先后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 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专家组”成员、“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海洋科学教指委”秘书长,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门委员会”委员等;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0年来,陈戈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卫星海洋遥感和大数据海洋学两大前沿方向展开,近期的学术兴趣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1)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的设计与研制;(2)非线性海洋涡旋的形态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遥感观测与研究;(3)基于广义AI技术的大数据海洋学与孪生海洋研究。陈戈教授在遥感、海洋、大气和信息四大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260余种国际SCI期刊和权威出版物广泛引用。
报告题目:智能海洋数值模式与数字孪生旋转水池
董昌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基金委海外资深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海洋学联合研究院院长、国际地球流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动力学、区域海洋数值模拟、实验地球流体力学和人工智能海洋学。发表了170多篇的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人工智能海洋学基础及应用等专著六部。
报告题目: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原理与机器学习结合的初步尝试与思考
周磊,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第二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现担任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编辑,《海洋学报》编委,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物理海洋与气候委员会(POC)主席。已在本专业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七十多篇。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973项目,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并主持多项国家和海洋局研究项目。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上层动力学、大气对流过程和季节内振荡的机理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报告题目:
Physical-Knowledge Enhanced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Predict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董军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3、1999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英国Heriot-Watt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和海洋大数据。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际计算机学会(ACM)青岛分会主席,法国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School for the Blue Planet (ISBlue)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或者主要组织者。主持承担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六项,包括重大仪器(自由申请)项目一项、NSFC-山东联合基金一项,此外还主持承担了多个省部级项目。近五年已在多个主流国际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
思辨嘉宾简介
仲国强,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层次引进。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于2011年到2013年期间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在IEEE汇刊、Neural Networks、Neural Computation、Pattern Recognition、AAAI、IJCAI 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等项目,曾荣获第十届脑启发的认知系统国际会议(BICS2019)最佳论文奖和亚太神经网络学会(APNNS)青年研究者奖,并获评Pattern Recognition、Knowledge-Based Systems、Neurocomputing等期刊优秀审稿人,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级会员,ACM、IEEE、IAPR会员,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专委会委员和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高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赴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进行博士联合培养。近年来,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海洋学与海洋遥感有关的应用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项目等项目,发表了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海洋信息提取有关的SCI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5 项。目前是IEEE 会员、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郑海永,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展任务驱动混合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多元化全过程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主持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2项,发表教学论文2篇。聚焦视觉感知与智能研究,在视觉合成、视频分析、水下视觉清晰化、海洋生物识别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包括计算机视觉顶级期刊IJCV和三大顶级会议CVPR、ICCV、ECCV及多媒体领域顶级会议ACM MM在内的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担任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编委,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山东电子学会理事会理事,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工作组WG-48成员,VALSE首批常务领域主席等。荣获生物信息学国际权威会议InCoB 2017最佳论文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天泰优秀人才奖、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五四青年奖等。
黄宝香,青岛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海洋学两大前沿方向展开。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子课题任务1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attern Recogni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等知名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
高峰,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CCF YOCSEF青岛优秀AC,CCF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分会指导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咨询与评议工委会委员。2008年获重庆大学软件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015年加入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媒体计算与遥感数据智能处理,具体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实现自然图像和遥感图像的高效和智能化解译 [1] 。在 IEEE TNNLS、TCYB、TGRS、JSTARS、GRSL等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等10余科研项目。
谭伟,博士,山东科技大学讲师。2008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物理海洋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交流访学;2016-2018年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带海气相互作用、ENSO多样性、南海域际环流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青岛市博士后人员应用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通讯作者兼第二作者2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通讯作者2篇;荣获2017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河海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
李昕,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取得硕士和学士学位,2017.10-2018.10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可视分析。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高教专委会委员,英美同学会会员。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项,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
王胜科,博士,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CCF青岛分部秘书长。1996年从山西省康杰中学毕业后考入济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0年完成本科学业并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博连读,于2005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任教。2009年作为访问学者到法国南特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视觉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委会委员。
金一,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导,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是以人脸识别、行人检测、行人再识别为代表的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在包括IEEE TIFS、TITS、CVPR、ICCV、AAAI在内的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近三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模式识别理论研究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KW领域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教育部中移动联合基金项目5项。担任IEEE TIP / TIFS /TMM, IJCV, PR, Neurocomputing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任SCI期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通信学报》等特邀编辑,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信号处理(ICSP)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交通视频专委会副秘书长,CSIG多媒体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多媒体专委会委员。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优秀奖1项(2020),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7),入选京东“葡萄树学者计划”(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