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桂林旅游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携手承办的观点论坛“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助力桂林旅游新发展?”,将于11月09日下午19:00-22:00于线上举办,腾讯会议号:404-119-404,同时开辟微信群,供大家线上实时讨论。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考察期间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该讲话对桂林旅游发展提出了新定位、新使命,也给桂林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然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仍面临不少问题,一方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智慧旅游应用匮乏;现有的应用设计与建设存在面向对象不具体,认知缺乏、重管理轻分析服务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疫情下,文化、旅游产业出现了新的模式和业态,如周边游、反向旅游、露营游等,缺乏新的数字化产品和营销模式。
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因地制宜通过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新发展? 我们将邀请区内产学研政各界人士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出谋划策,本次活动将邀请了文旅产业人士以及桂林旅游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区内科研人员等相关人员一起参与思辨,共同探讨。
一、论坛议程
19:00-19:10 背景介绍
19:10-20:10 嘉宾引导发言
引导发言1:侯旭召,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智慧旅游的产业应用
引导发言2:刘亚刚,广西一土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视角下新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
引导发言3:于海涛,桂林理工大学,社交媒体数据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以youtube网站李子柒视频为例
20:10-21:50 思辩讨论
议题1: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技术推动场景还是场景找技术?
议题2:数字化技术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痛点、难点?
议题3:疫情下,旅游产业出现新业态、新模式,数字技术如何推进桂林文旅游产业发展?
21:50-22:00 论坛总结
二、执行主席介绍
潘俊阳,1982年4月出生,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旅游数据中心特聘研究员。桂林旅游学院旅游数据学院院长助理、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CCF会员,CCF-YOCSEF桂林学术委员、广西人工智能学会智慧旅游领域分会秘书长。2010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7年作为柔性引进人才进入桂林旅游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智能算法的研究与应用,先后在中国和新加坡参与国防预研项目开发,基于图像处理的新加坡章宜机场推车智能识别与调控系统开发与部署,新加坡智能路路灯控制系统等项目的设计、开发和部署等工作,先后出版学术论文9篇,EI引用数篇。
石凯,男,湖南怀化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桂林分论坛(YOCSEF)副主席(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研究兴趣: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2017年9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 2020年1月,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其它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SCI/EI收录10余篇,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三、引导发言嘉宾介绍
侯旭召,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旗下广旅科技公司运营部总经理,广西自治区政府重点项目“一键游广西”运营总负责人,国内首批在线旅游专家,二十年坚持一个行业,是国内从旅游信息化、数字化、智慧旅游到全域旅游产业升级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前十年主要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有中国通用旅游网(51766.com)和腾讯旗下旅人网。近十年主要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有贵州黄果树智慧旅游目的地平台、广东韶关丹霞山智慧旅游目的地平台以及一键游桂林、一键游广西智慧旅游目的地平台。
刘亚刚,桂林旅游学院2006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现任广西一土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曾任新奥集团红水河项目营销总经理;桂林兴进集团文旅事业部营销总监;携程广西公司网点总监、营销总监;山水盛典文化股份公司锦宴项目营销总监;北京巅峰智业集团山西项目副总经理;南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桂林旅游学院创新创业导师;娃哈哈集团广西公司营销顾问;北京文旅帮特约实战专家;北京旅豆学堂特聘导师;北京混沌学园-创新训练营优秀学员;营创书院EMBA。
于海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美国东北大学访问学者,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与水下传感器网络方向的研究,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指导学生申请国家旅游局万名英才项目2项;参与国家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获得市级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负责制作桂林市乡村旅游大数据报告50余份;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SCI期刊和核心论文10余篇,其中单篇SCI论文被国外学者引用次数达到1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