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桂林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桂林成功举办“破‘四唯’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是否应与发表论文脱钩?”线上观点论坛
2020-04-21 阅读量:790 小字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开学季”的高校按下了暂停键。为了不影响学业,各种线上课程使学习得以继续,但在象牙塔内的研究生们由于一份新的文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与之呼应的是部分高校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将发表SCI论文与申请学位脱钩。这项规定是为了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特别是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但是这与长期以来学位授予与“唯论文”评价的做法形成了较大反差,短期内势必会引起师生们的不适与困惑。为此,CCF YOCSEF桂林组织举办了一场“破‘四唯’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是否应与发表论文脱钩?”线上观点论坛,来探讨破“四唯”后研究生培养的若干问题。本次活动由YOCSEF桂林主席张灿龙、候任副主席张敬伟担任执行主席,线上联席主席为YOCSEF桂林副主席李灵巧,微信执行主席为YOCSEF桂林学术秘书王利娥、马莉。


本次论坛包含嘉宾引导发言与讨论思辩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导发言阶段,由YOCSEF桂林主席张灿龙主持。

西北工业大学的周兴社教授以“关于SCI论文的几点认识”为题,从我国SCI论文的历史作用、“SCI之上”风行危害严重、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4个方面对破“唯论文”政策的产生背景以及研究生培养的新目标进行了深度解读。


周兴社教授引导发言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钟诚教授从研究生培养的环节——课程学习、项目开发、论文撰写以及对研究生水平评价等方面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钟诚教授引导发言

来自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童旅杨同学从研究生角度解读了对SCI的认识,并且分享了期刊选择、文献阅读、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科研经验,他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各种比赛的切身体会谈及了对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能力不断提高。


博士研究生童旅杨引导发言

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CCF YOCSEF桂林为他们颁发了电子感谢牌。接下来,活动进入到第二阶段——观点思辩阶段。本阶段一共有4个论题,与会的全体成员与嘉宾们一起展开了激烈的互动探讨,形成了以下一些观点。

思辨观点1:破“唯论文”后,如何客观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

钟诚认为研究生招生将研究生分为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学术型的培养方向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应注重科研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型的培养方向是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应注重解决重大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两类研究生在培养时要区分开来,按照两大类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计划,此外还要体现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不同的标准。而同类研究生的评价也应该多样化、层次化,比如加入专利,创新产品等作为评价依据,不应局限于论文。

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如何体现与量化问题上,来自桂林理工大学的程晓辉教授认为:没有论文很难去衡量和量化科研水平,这里有点悖论。不唯SCI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将论文发表的热度降低到自然,不要过度重视数量,他主张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还是应该以多发论文,因为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能力的体现,是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必要训练。


议题一讨论现场

“在现行评价标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做到客观科学”的问题上,周兴社教授认为现行评价标准过于量化,对于创新的评价可能存在不准确的问题,应该采取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是一个发展方向,一般来说专家还是基本能做到评价客观,但真正要营造讲真话的氛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多样化、个性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比如能实现复杂的系统并达到性能指标应该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标准。

思辨观点2:破“唯论文”后,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研究生周东明的观点是:研究生目前主要的压力当然还是论文,表现形式就是跟风、追逐热点,导致的结果就是放弃了兴趣,限制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的选择。破“唯论文”后,论文的禁锢得到释放,在研究方向上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在创新性可能有更好的成果。

YOCSEF桂林候任主席董明刚也认为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更大了,由于取消了论文硬性要求,如使用客观的同行评价,原来只是对论文数量等要求,但是现在更多的是质量、创新性等要求,明显比之前的要求会更高。


议题二讨论现场

研究生杨静的观点是:虽然没有了论文的要求,但是对研究生的评价标准并没有降低,并且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没有了外力的约束,反而会驱动内力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注重自己独立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然大家一致认为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更大了,那么作为导师应该如何释放学生的压力呢?赵红专认为:学硕应以撰写论文为导向,应基于一定的学术成果来写,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专硕应在实习过程中推动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应该多样化,不一定要求是论文。并且他提出:论文弱化后,可否以学生的毕业成绩评价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来倒逼学生找到学习动力。

破“唯论文”后,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会不会也给研究生带来其他压力呢?桂林联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良恒觉得:破“唯论文”后,应该不会减弱学生的压力,因为不仅包含论文,企业还会重视其他方面,而企业更看重的是研究生科研成果落地和转化能力。

思辨观点3:破“唯论文”后,导师的工作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YOCSEF总部AC鹿泽光认为:疫情期间发布破“唯论文”相关文件后,很多导师和学生都有点迷茫。破“唯论文”后的研究生的评价应该多种评价体系并存,论文应是其中之一,还包括专利,产品,系统等。目前的评价体系只认论文,导致了唯论文的现状,而我们现在就是要改变这个现状,且从上个月的SCI期刊的投稿情况来看已经有一些改变。如果有一天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和国际的高质量期刊在评价体系中起到一样的作用,大家肯定愿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议题三讨论现场

YOCSEF桂林候任AC王欢观点:“破唯”以后学生个人的诉求会变成导师的压力,导师要考虑要怎么帮助学生选题、指导。之前学生的论文也计入导师的科研评价之中,破“唯论文”后如果对导师没有新的评价机制,那么势必造成导师的科研工作量增加,压力加大。

在“没有论文这些显式要求后,企业招人如何应对?”问题方面企业代表沈良恒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管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破“唯论文”后,企业会采取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提前深入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企业遴选人才做准备。

福建高校硕士生薛醒思谈及了“破唯”后对自己导师的影响,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导师变得比较慌乱与焦虑,对于未知的事情很容易陷入极端,要不就是不干,要不就是什么都干,而大部分导师会选择后者。俗话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但是对于立什么很不明朗,由这些未知导致导师的压力更大了。

针对薛醒思提出的问题,鹿泽光进行了解惑:未来将会建立优质的论文专家库(包括CCF,电子学会,海外专家等),对于论文进行客观的双盲评审;对于硕士博士毕业会以同行评议为准,以高质量的代表作为准,考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以后唯的应该是很多种,不局限于论文这一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科研主线;学生的评价应该由学院和导师来把握,有可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模式,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这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的问题,慢慢会总结好经验。

思辨观点4:破“唯论文”后,学硕与专硕培养会同质化吗?

YOCSEF郑州2018-2019主席夏冰认为目前很多高校将老师的评价体系分为学术研究、教学、社会服务。这使得对于侧重学术的导师来说,为了完成自己的科研考核指标,往往会将自己的科研任务分配给学生,而不管其是否学硕还是专硕。如果要避免同质化,则要改变目前对导师评价的机制。

YOCSEF桂林2017-2018主席常亮认为一直以来学校希望对研究生的培养有工程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区分,但在执行上现在培养基本上都是由导师和项目组来决定,最终结果是很多已经同质化了。希望破“唯论文”政策将成为实现非同质化的契机,作为改变的开始。


议题四讨论现场

张灿龙认同常亮关于目前专硕同质于学硕的观点,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1)现有的评审政策导向:项目结题,职称评审都需要发论文,因此导师往往会将任务下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都发表论文;2)导师自身走的是学术路线,没有企业经历,在培养上很难形成工程思维;3)学校资源配置导向,不能有效地满足专硕培养的工程实践要求;4)学生到企业实习并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因为企业并不太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难以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张灿龙同时也认为,破唯论文后,这个现象有可能得到缓解:1)破“唯论文”后,学校对于论文重质不重量,鉴于要学生发表“三高”论文还是存在不小难度,因此导师更多地需要自己动手,或者从学生自身潜质来引导,指导的自由度会更大;2)“破唯”后,国家应该会出台相关政策,对学校科研论文数量上的要求会降低,评价也会呈现多元化,从而会倒逼学校进行资源再次配置,符合国家需求进行变化;3)企业会根据国家出台的政策,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换,校企间会更好地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活动最终在YOCSEF桂林主席张灿龙的总结词中结束:今天的这个论坛,我们并没有明确地回答研究生培养应不应该与发表论文脱钩?但我想通过刚才大家的思辩,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了一个自己的答案。我想无论是作为科技工作者,还是科技人才的培养者,抑或是正在朝着科研这条路上走的研究生们,当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还面临各种打压和断供恐吓的时候,甚至被掐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反思当前的科技评价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理由不去奋起直追,因为我们是一群有责任有激情的年青人,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热门动态
2022-11-20
2022年11月19日,CCF YOCSEF桂林分论坛在广西柳州翠柳园成功举办...
2022-11-29
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正在迈入创新文化传承、重视游客体验度、文化...
2022-07-28
2022年7月23日,CCF YOCSEF桂林分论坛成功举办了2022-2023届...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