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重庆成功举办 “‘后SCI时代’学术论文质量评价困局如何破?”论坛
2020年12月27日14:00-18:00,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重庆分论坛(CCF YOCSEF重庆)在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嘴国金中心T5-507举办了以“‘后SCI时代’学术论文质量评价困局如何破?”为题的论坛。
此次论坛由重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奇安信集团重庆分公司联合承办,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物联网与智能控制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提供技术支持。
本次论坛邀请到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文俊浩教授、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勋教授、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贾韬教授作引导发言。论坛共有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奇安信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近20名代表参与了此次论坛(参见图1)。此次论坛由CCF YOCSEF重庆现任AC郭松涛和CCF YOCSEF重庆副主席冯玉明担任执行主席(图2,图3)。
图1 参会人员
图2 执行主席:郭松涛
图3 执行主席:冯玉明
首先,执行主席冯玉明介绍了举办此次论坛的背景(见图4)。在2000年初,SCI指标开始被大量使用,期刊是否被SCI索引成为论文成果水平的判断标准。随后影响因子等其它基于期刊的计量指标也被广泛使用,这些指标也是将论文的出身(发表于何种期刊)作为判断论文水平的标志。由于期刊的水平并不保证论文的水平,存在大量发表在一般期刊但是收到大量关注、引用的高质量论文,因此基于论文引用量的指标开始在2010年之后被关注,尤其是ESI指标被教育部的采用,使得我国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高被引论文和高被引学者。高质量论文的判定开始逐渐脱离出身而转向了论文本身的被关注程度。
今年,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三类高质量论文,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三高”论文又一次将论文的出身作为了高质量成果的判定标准。那么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判定,到底是看出身好,还是看引用好?
为了结合CCF的推荐期刊、会议的判定标准,量化分析高引论文热所带来的问题,同时邀请“高被引”学者也参与讨论,在观点上形成碰撞,需要对以下问题展开深入地探讨:(1)期刊影响因子VS引用率,谁胜出?(2)评价学者成就,采用代表作形式VS采用全部作品形式,孰优孰劣?(3)采用ESI指标对高校科研有利还是有害?
图4 执行主席冯玉明介绍举办论坛的背景
引导环节嘉宾发言:
一、文俊浩,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重庆大学的文俊浩教授以“面向新时代需求的学术论文评价”问题作了引导发言。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新要求,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尺度。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挥棒”,它充当着“听诊器”和“过滤网”的作用,能够增进学术成果转化的社会效能和国际影响力。文俊浩教授从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图5 文俊浩教授发言
二、张建勋,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的张建勋教授以“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引用率对科研人的影响”为题,从“科研人为什么要如此追求高影响因子?”这一话题入手,从两个方面做了相应解析:一是国内不少单位对SCI论文实行奖励制度,奖励的主要依据是杂志的影响因子;二是某些学术大牛们不屑于把文章发表在低影响因子的杂志上。不可否认,同一领域,通常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平均水平是比低影响因子杂志上文章的平均水平要高。但如果一味追求高影响因子,反倒会淹没文章的价值。换句话说,高影响因子未必能够取得高引用率。
图6 张建勋教授发言
三、贾韬,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
西南大学贾韬教授以“SCI、ESI、影响因子,科研评价还有什么套路”为题,分享了SCI、ESI、影响因子等概念的内涵,以及各种指标量化的依据和算法,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各种科研评价指标的目的,以及各自存在的优缺点。最后,贾韬教授认为,要构建一个完美的科研评价体系或指标非常困难,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图7 贾韬教授发言
为感谢各引导嘉宾的精彩分享(注:贾韬教授为CCF YOCSEF重庆副主席),YOCSEF重庆主席杨建喜为文俊浩教授和张建勋教授两位嘉宾颁发了感谢牌,现场情况见图8。
图8 杨建喜主席为嘉宾颁发感谢牌
讨论思辨环节
讨论思辨环节,与会人员积极踊跃地针对“期刊影响因子VS引用率,谁胜出?”、“评价学者成就,采用代表作形式VS采用全部作品形式,孰优孰劣?”、“采用ESI指标对高校科研有利还是有害?”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见图9)
图9 与会人员思辨讨论截图
与会人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出发点,从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同行评议、代表作等角度发表了各自观点,展开了长达2小时的激烈思辨讨论,形成如下观点:
1.建立能够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学术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该体系的形成必将有助于增进学术成果转化的社会效能和国际影响力,实现科研服务社会、学术回归本身。
2.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关注的指标是不一样的。例如,青年学者会更加关注期刊影响因子,而已经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可能更加关注所发论文的引用率。
3.代表作是大趋势,不过对一个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单一的参考某一方面,应该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当然,在完全合规的情况下,高质量论文还是越多越好。
4.成果在发表前,同行评议还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即便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同行评议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怎么避免主观性加强客观性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规避与评审对象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思辨环节中,非常荣幸的邀请到CCF YOCSEF北京总部副主席李浥东教授在线上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指导,特别要求在寻找论点的过程中要不断提炼、进一步升华,牢记CCF YOCSEF成立的初衷,鼓励CCF YOCSEF重庆以后举办更多的优秀论坛,争取成为CCF YOCSEF优秀分部。
图10 李浥东教授在线上与大家交流截图
最后,CCF YOCSEF重庆主席杨建喜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
图11 杨建喜教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