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重庆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重庆成功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观点论坛
2023-04-11 阅读量:368 小字

        CCF YOCSEF重庆于202341日,在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举办了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观点论坛。

本次论坛邀请到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系主任杨娟教授、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李明勇教授、中软国际教育西南区域副总经理朱映、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副院长邓晖副教授作引导发言。参会人员包括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的教师代表,还包括来自重庆崇锐科技、重庆信创科技、腾讯、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广电奇安、数盾奇安、联想、浪潮等公司企业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观点论坛。此次观点论坛由CCF YOCSEF重庆AC委员吴松、学术秘书冯骥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1学界业界参会人员合影


首先,执行主席吴松介绍了CCF YOCSEF的文化,强调了思辨过程中的平等性、严格计时原则和思辨问话,并随后介绍了举办此次论坛的背景。本次论坛将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如何开展专业建设与发展,以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2执行主席吴松介绍论坛背景


引导发言一:智能时代压力下的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初探

3-4引导嘉宾杨娟发言


在引导嘉宾发言环节,杨娟首先就目前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建设成效及现状进行了介绍。四川师范大学目前围绕“做强跨学科教学团队、做优兼教学培养体系”的培养理念,形成了3+3、公费师范生等多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在培养方式上,学校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解构出人工智能+创类竞赛+实践训练+竞赛团队多位一体的培养方式,课程上围绕发挥学科优势,建设特色创新课程和思政课程。同时,通过大规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验,形成了OBE教学理念下的新型教学关系,并配置了科学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最后,杨娟总结了其教学模式是在体现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办学特色上,对标信息科技新课标,立足教育技术服务的本质,科学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贯彻和深化提供技术支撑。


引导发言二: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


5-6引导嘉宾李明勇发言


李明勇以重师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首先介绍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招生及学生培养现状。在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中,约65%的学校中该专业由教育类学院负责招生,约21%的学校由计算机类学院负责招生,约14%的学校由其他学院如新闻传媒学院等负责招生。而招生学生的前置专业中,教育相关专业占20%50%,计算机相关专业比重较高,占40%65%。然后在学生读研方向中,研究技术相关方向如智慧教育等学生较少,从事教育实践、教育应用类研究学生比例超过90%。在相关学科的建设方面,对20所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进行了统计,仅2所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智慧教育)的研究。目前该专业设置主要存在:课程设置滞后,不满足人工智能研究需求;学生认知模糊,学习意愿不强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的师资缺乏等问题。针对该专业的发展,明勇提出了以下设想:设置两类研究方向(将技术与教育实践分类),更新相关课程设置;通过提供中学生作品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加强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师资建设;以及计算机硕士+教育技术硕士跨专业联合培养等。


引导发言三:智慧教育产品发展现状与研发岗位人才能力画像浅析

7-8引导嘉宾朱映发言


朱映首先基于现在的行业发展现状说明了高水平数字人才的需求。中软国际以双轮驱动业务布局,提供人才服务支撑为目标,布局智慧教育产品。中软国际的智慧教育产品从内部需求衍生,教学平台从宅客学院到智云枢经历多次迭代,到目前实现了课程教学、实验、实训三大环节的完全集成。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教学过程及质量评价,形成学习过程评价全流程学情管理系统,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困难。同时,引发了智慧教育研发岗位人才画像的思考,从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针对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有不同的培养方式。最后,朱映总结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教育产品需要体现智能化、软硬件结合和面向未来的特点,人才培养需要做好技术、业务的两把抓手,真正实现数字领域专业技术与教育领域专业知识相结合。

9嘉宾感谢牌


在思辨环节中,与会人员针对此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思辨议题1:当前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

图片10

10思辨环节议题1


邓晖作为本议题的发言嘉宾,对该议题做了如下阐述:教育技术学成立于1984年,起源于电话教育。因为社会面对电话教育的狭义理解,所以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话题,邓晖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是从一个实践者、示范者、带动者的角色,培养新时代的计算机科学的教学老师,教育软硬件的开发者、科研者、电教管理人员,具备共性又具备特性。吴松作为本议题的主持人,组织大家积极开展思辨。

首先发言的贾韬认为,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都没有独立设置学科,而是在计算机专业下设置研究方向。教育技术设置独立专业,但不满足需求。同时朱映认为市场的技术人才对业务领域不熟悉,需要专业领域人才去解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产品功能,课程则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完成。兰晨提出K12的基础教育的软硬件开发。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客户使用率不高,所以衍生了针对客户的讲师。对于IT企业来讲用大数据去分析,提供方法和工具是主要方式。而贾韬则补充说明到教育技术目前的领域偏文科,但缺乏技术思维能力、数字思维能力,如定量、系统逻辑通畅,难以落地,应该通过修改教育理念或修改课程体系与技术形成互动。针对此议题,邓晖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培养大纲的周期不匹配,现在的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上的技术应用成熟是高校教育技术传授的基础。而杨娟认为不能纯从技术角度出发分析教育技术专业,需要分析教育技术专业中所需的技术及应用途径,研究什么技术能够颠覆教育,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发展。冯玉明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不满足。今天的讨论论证了问题本身,不满足才会引发大家的思考和争论。针对于此桑春艳提出应该区分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从两方面出发,分别探讨是否满足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蒋仕新也持大多数人相同的观点认为不满足,数字化转型要求包含多面,目前的培养目前仅能满足提高人员数字化应用能力一方面要求的培养。而吴松提出观点,认为满足。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基础理论和学习理念,授人于渔,毕业生其实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所以满足国家数字化转型内容。李朋则认为目前的专业培养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数字化的思路,能够奠定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数字化转型要求。冯骥认为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没有因果关系,教育技术学与新技术应用的关系不大,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教育思想,教育人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技术融入教育的模型与逻辑,技术人从技术的角度去改进应用。蒋仕新提出当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仅为新技术的的应用,不满足需求,可能在未来可以支撑数字化转型需求。张文强认为培养目标满足要求,教学内容不满足转型要求。首先专业的设置是遵照国家需求进行建设,但教学内容可能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其次学校自身的建设水平可能也限制了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邓晖提出根据不同定义满足的标准,有不同思考。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还在探索中,当前课程内容体系落后于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满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找规律和找方法的能力是一直践行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满足的。郑永杰认为大学的课程是培养老师的,不同层次的老师应该具备相应的技术理论,针对大、中、小不同层次的传授方向和传授内容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辨议题2: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否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应对人工智能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大数据专业的挑战?

11思辨环节议题2


邓晖作为本议题的发言嘉宾,对该议题做了如下阐述:各在其位,各行其职,交叉融合,协同发展。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定义好各自的职责协同发展。张杰首先发言,他认为教育技术专业较落后,不应该挑战其他专业,而应该往融合方向进行引领,促进专业发展。而李明勇则认为不应该是挑战。专业学科的融合是关键,技术教育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上述的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支撑,是技术与教育的强强联合。

针对于此,张扬提出应该为融合的学科发展,由技术为教育专业服务,才是未来转型的关键。贾韬则表示可以应对。教育技术背靠人文特色科学的阵地,本身与自然科学有巨大的鸿沟,会产生教育与技术的标准不一致,但是从信息生物学的实例来看,两个学科必然会产生交叉和一定程度的融合。张扬认为应该为融合的学科发展,由技术为教育专业服务,才是未来转型的关键。李朋发表观点,认为有挑战,应对应该没有问题。信息化是为行业为服务,主要是技术。推及到教育行业,技术是为教育行业服务的,会产生冲击,但最终也会从技术层面推进教育技术专业的转型,并应对这个挑战。何盼提出教育技术专业如果存在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问题,则很难应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挑战。冯玉明则表示不能,技术发展比教育技术的发展要快。杨娟提出专业和学科是两个问题。专业主要讨论就业问题,企业需要连接技术和教育的人才,而学科主要讨论解决教育痛点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思路,目前教育提高效能很困难,更应该讨论技术能够解决教育里的什么问题。贾韬表示存在挑战,如果研究目标(如提升效能)确定,技术反而容易实现教育技术中的研究问题。李明勇认为教育技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有思维差异性,市场上想当然的需求并不是真实需求,需要懂业务的人做产品,懂技术的人做项目。杨娟觉得不同层次的学校需求不一样,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以定点、细分的服务形式做技术支撑。技术人才需要更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才能更好的应用技术助力教育技术学。而桑春艳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该明确教育技术专业的出口,在教育方面与教育专业有一定冲突,在技术方面与计算机专业也存在一定冲突。同时王焯提出观点,认为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不在技术,而在教育方面,应该寻找合适的技术服务于教育。


议题3:面向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需求,教育战线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需求有哪些变化?

图片12

12思辨环节议题3


邓晖作为发言嘉宾,对该议题做了如下阐述:教育技术对技术的原理的了解需求不大,但有对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需求,教育技术是把技术融入到教育中培养学生,从这个层面上讲技术能力和教育能力缺一不可。面向社会是双向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计划因材施教。

针对此议题,戈明远提出应该以就业为目标,根据就业方向(如中小学计算机教师、教育信息化研发公司等)的不同,偏重不同方面的学习。郑永杰认为教育技术专业对教育行业更为熟悉,熟悉教育中的各环节,在就业(销售领域)中具有专业优势。张文强提出首先肯定教育技术人才缺口很大,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类从业人员应该跳出技术看技术,从技术的应用层面助力教育技术学发展。而贾韬认为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能力(童子功)和学习能力(后天能力),基础能力是指脱离高校不能轻易获得的知识或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该先把基础能力培养好。李朋提出观点,觉得未来的选择决定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事业环境对企业、学校的发展有都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从实践、实际、实战的角度培养。而邓晖提出从计算机专业跨专业到教育行业也具有一定鸿沟,不能单纯具备计算机行业技能。杨娟认为教育行业中的核心是计算思维和教育理念,仅偏重计算机专业培养不能满足该领域需求。王舰涛认为应该分企业需求、普教需求两个方向阐述。从企业的方向上讲,学生通过OBE形成的数字化简历比普通简历更具有说服力;从普教需求来讲,K12的需求是需要更具备教育思维和教育能力的综合人才。

最终,论坛在嘉宾的思维碰撞中结束,执行主席吴松和冯骥对论坛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在总结之后邀请CCF YOCSEF重庆主席贾韬对引导嘉宾、到场人员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热门动态
2023-01-10
CCF YOCSEF重庆于2023年1月7日,在重庆市渝中区总部城A区6号...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