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YOCSEF长沙分论坛
于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上午11:20-12:30
国防科大科苑宾馆五楼学术厅
举行专题论坛,敬请光临
论坛主题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人才?
随着网络的触角越伸越广,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不仅仅限于现有的各个网络公司或IT公司,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表现旺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其中八成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面临着网络应用人才缺乏的困境。与软件技术人员相比,网络技术人员的从业范围更广,知识体系更复杂,职业技能要求更高,教育和培训的实施难度更大。应该从职业培训的角度来培养网络专业人才?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培养网络学术人才?有线网络广泛普及和无线网络方兴未艾的现实中,应该侧重于有线还是无线人才的培养?网络人才的培养需要哪些基础知识?怎样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网络人才?本论坛将邀请众多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为大家深入探讨和分析。
程序
11:00 签到
11:20 论坛开始
特邀讲者:陈鸣博士,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
演讲题目:学校应当为培养网络人才做些什么?
特邀讲者:王兴伟博士,教授,东北大学
演讲题目:关于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
特邀讲者:安淑梅网络实践教学专家,锐捷网络大学总经理
演讲题目: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人才
特邀讲者:林雪纲博士, 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演讲题目: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技术人才?——用人企业视点
特邀讲者:王钧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荣誉委员,天地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双体实训策划人
演讲题目:低标准、严要求的网络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执行主席:邓晓衡中南大学,YOCSEF长沙主席
董威国防科技大学,YOCSEF长沙副主席
参与者: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用人单位,计算机专业人士,政府相关人员,受教育者,其他有兴趣者
报名联系:Email:d.li@mail.csu.edu.cn; Tel: 13975146200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人才?
特邀讲者:陈鸣
1991年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和1996年分别破格晋升为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全军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和其他多个学术团体常务理事或委员工作。承担国家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重要项目多项,获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著作6部(其中教育部精品教材一部,多本填补网络工程专业教材空白)、译著8部,发表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60余篇。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网络测量、网络管理和网络体系结构等。
报告提要:作为从事网络研究和教学工作有25年的老兵,讲者既具有网络设计、网线架设、网络调试以及网络应用系统的丰富开发经验,又对网络工程教学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以“学校教育应当为培养网络人才做些什么”为题进行了探讨,希望给听着带来一些启发。首先,他通过讲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个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网络项目,得到了对学校网络教学的3点启示:基础厚实是关键;成功关键在应用;网络成功在网外。接下来,他从分析网络的生命周期出发,讲述了对网络工程专业应当开哪些课程的看法。他坦言,在学校中学习再多的网络知识,也不可能完全覆盖社会的所有需求。因此,我们的高校教育使学生具备两种基本能力。究竟是两种什么样的能力呢?请您参与同讲者的对话。
特邀讲者:王兴伟
王兴伟,男,1968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遴选委员会委员;CCF体系结构专委副主任;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ChinaGrid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同时是多个知名刊物编委。一直从事下一代互联网、IP/DWDM光Internet、移动无线Internet、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网格计算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辽宁省等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在IEEE ToC、IEEE/KICS JCN、IEEE ToVT、ACM OSR、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ICDCS、ICC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辽宁省精品课程各1门、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
报告提要:从网络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培养合格的网络工程人才对网络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对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网络人才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合格的网络工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特邀讲者:王钧
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荣誉委员,天地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双体实训策划人。社会兼职有北京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执行副理事长、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首批专家、中科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等。十五年IT服务业管理经验,六年多NASDAQ上市公司利润中心管理经验,曾创建亚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职业规划经验丰富,多次为企业及各界中高级管理人员做过职业辅导,深受好评。讲授《服务营销管理》等高端管理课程,受到中国移动、西门子等1000多家企业的欢迎。2006年秋创办天地英才,策划启动“双体实训”项目,致力于理工科大学生岗前实训,,向企业输送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学员深受惠普、三星、华为、亚信、用友、金蝶、联想、浪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欢迎,在IT培训界开重质量、讲信用风气之先。博客:blog.shuangtixi.com
报告提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网络应用正在从“高科技”走向普通的生产支持条件之一。高端人才仍将从事研究、设计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但将是少数;大量的网络专业毕业生将从事应用工作。网络应用是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故培养模式面临变革的必然需求。
特邀讲者:林雪纲
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博士。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等领域。先后在创业公司、大型国企从事技术研发相关工作。目前,在西普科技主要专注于提供高校实验室解决方案,负责计算机相关学科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制,先后主持开发出SimpleNet网络原理实验平台、SimpleNPTS网络协议教学系统、SimpleISES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系统、SimpleWSN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平台等产品。
报告提要:历经高校本、硕、博不同教学模式的熏陶,面对毕业后公司环境的巨大改变,观察不同高校实习生及毕业生在公司的成长过程,总结个人经历及员工成长史,探讨我们需要的网络技术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作为用人单位的社会企业,如何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无缝传递,希望可以与与会老师一起探讨。
特邀讲者:安淑梅
国内知名的网络实践教学专家,长期致力于网络专业人才需求的研究与专业教学改革推动,国家网络实训标准的起草人之一,锐捷职业认证体系与锐捷网络学院的发起者。现任锐捷网络大学总经理,被多所学校聘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外聘讲师。曾先后多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全国近千所学校提供专业教学改革咨询、师资培养、教学提供资源联合开发等。著有《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网络设备与管理》、《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项目实验指导书》、《局域网安全管理实践教程》等多本教材,并发表过《贴近工作过程 走工学结合的网络人才培养道路》、《创新IT网络教学,缩短人才供需距离》、《与教育共成长 ----锐捷网络大学的探索之路》等多次演说。
报告提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俱进。而当前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哪些方面受到企业的欢迎?哪些方面还存在机会点?您是否想了解企业在用人时最看中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又是如何来进行岗前培养的?做为引领网络实践教学的网络设备厂商----锐捷网络,愿与您分享我们的观点,愿与您共同探讨!
执行主席:邓晓衡
博士,副教授,2005年于中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系获博士学位并作为引进人才留校任教,现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副系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长沙分论坛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无线网络传输控制、服务质量优化,网络计算与可信计算。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横向研究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SCI、ISTP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和译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2008获得西南铝业优秀教师奖。
执行主席:董威
副教授。2002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至今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教研室从事高可信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测试与验证等方向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863 课题1项、武器装备预研基金课题1项、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1项。此外,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200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近年来,曾应邀赴法国国家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研究所(INRIA)、法国Verimag实验室、巴黎高师(ENS)、韩国首尔大学(SNU)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先后赴英国、奥地利、希腊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作论文报告。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2部、译著1部。任计算理论国际会议(ICTAC’2009)程序委员会委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的通信评议专家和《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