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下午,CCF YOCSEF西安学术委员会在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协作聚能 智育新芽”——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小学教育CLUB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高校教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企业代表及科研人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落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次CLUB由CCF YOCSEF西安AC委员杨旭东和委员武妍共同主持。
首先,杨旭东向与会嘉宾介绍了YOCSEF的文化与规则,强调平等交流与高效思辨。随后,武妍通过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地方区域人工智能落地方案、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搭建内容做简要介绍,以“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小学教育,如何深化大中小贯通式培养,培养创新人才“为切入点为本次活动提供讨论议题。本次活动希望能够深入调研中小学需求,探索高校与企业如何助力基础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AI星舞台和思维共振讨论两个环节。
l AI星舞台,展示AI赋能中小学教育以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形态。
在“AI星舞台”环节,中小学教师介绍了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相关举措和期待。西咸新区沣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龚健辉提到目前中小学面临师资短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是主要瓶颈;建设路小学张朋波分享AI如何支持跨学科教学的一些感悟和疑惑,高新区第八小学元妮妮建议希望能够吸引社会多方力量,提供人工智能使用场景,通过教师进行适合中小学生的知识重组和优化,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此外,大家还就人工智能硬件投入、学生学习场景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面对中小学校的困惑,高校和企业代表提出了多项合作建议。西北大学许鹏飞认为,高校教师可将高精尖技术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的内容,缩小教育信息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宇楠建议构建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垂直领域大模型,为不同年级设计分层案例,企业代表如科大讯飞何润东介绍了现有的通识课平台和可视化实验资源,可供学校直接使用,海光科技宋乐则提出,通过国家级科技中心的展厅和硬件设备,为学生提供直观体验。
l 思维共振,探索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未来路径。
在思维共振沙龙讨论环节,与会者围绕四大议题展开思辨与共识:
1. 最大痛点与解决途径:师资培训与资源整合是关键。高校可开发标准化课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而政府或教育部门需牵头协调,避免资源碎片化。
2. 未来教师的素养:卓越的人工智能教师需兼具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法知识,能够将复杂原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内容。
3. 社会组织与高校的角色:高校可联合中小学开展案例研发,例如西北农林大学的智慧农业、西北大学的文物数字化项目,均可转化为人工智能项目式课程。
4. AI赋能教育的主体责任:短期可由信息技术教师主导,长期需培养全体教师的AI素养,使其能够将AI工具融入日常教学。
活动最后,执行主席武妍总结了参会嘉宾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赋教育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多方协作,高校提供技术支撑,企业落地资源,中小学反馈实践需求。下一步,YOCSEF西安计划将经典案例集结成册,并推动建立长效对接机制,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有力工具。 此次CLUB活动深度讨论了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挑战,更明确了“协作”的重要性,持续发挥YOCSEF平台优势,承担社会责任,助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正如与会者所言,唯有聚能于一点,方能育新芽于未来。
撰写:王鸽
校稿:许鹏飞、武妍、杨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