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CCF YOCSEF成都在西南财经大学崇文楼举办微论坛“AI时代下民族文化传承‘形’与‘魂’的思考”。在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社会的当下,民族文化传承正面临“技术赋能”与“文化本真”的双重命题——当AI为非遗技艺数字化、文化符号创新传播提供高效工具(也就是“形”的拓展),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持文化内核的本真,守护民族精神基因(也就是“魂”的坚守)?本次YOCSEF成都论坛聚焦“AI时代民族文化传承的‘形’与‘魂’”,邀请文化学者、AI技术从业者和高校学者,旨在探索AI时代下,民族文化“形神共融”的传承新范式,为文化保护与科技赋能的协同发展提供多元视角。
在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晓如做了题为《解构与再织:文化数智化与历史时空知识重构》的主题报告,报告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构与分析,以计算机技术与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从科举制度到文化传播路径等历史现象,展现了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外传播的脉络和影响。此外,报告聚焦于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议题,结合彩陶花纹演变与古代图表等文化元素,探讨技术如何重构文化历史的时空逻辑,进而展示文化溯源与传播之间的深层联系,强调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深度挖掘的必要性。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杜辉做了题为《重塑边界:数智时代民族文化再阐释》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现状与前景展开,内容涵盖博物馆数字化实践、民族文化传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维度。报告通过故宫数字文物库、敦煌藏经洞虚拟复原、三星堆沉浸式展览等案例,展示了3D重建、VR/AR技术和智慧平台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应用成果。报告指出,数字化不仅服务于文物信息采集与展示,更促进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深度融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强调数字化应关注价值观、习俗等精神层面的传承,通过增强互动体验,促进文化实践者的认同与传播。报告最后提出构建可持续、系统化文化数字生态的建议,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议题思辨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YOCSEF各地分论坛的AC委员等,就“数智技术复制了民族文化的‘形’,却是否遗失了它的‘魂’?”热烈讨论。首先由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汪晓飞、山东优谷有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傅真进行了思辨引导。参会嘉宾们从“家与国(即,家族记忆与国家记忆)、内与外(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虚与实(即,虚拟体验技术与实景体验感受)、古与今(即,古代文物实物与当今政策保护)、技与艺(即,AI仅是视觉辅助与AI探索形神共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辨。参会专家探讨认为,AI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有力提升其社会价值,保护文化共同记忆的有益实践,值得不断深入探索。如,数字家谱工程将个体叙事嵌入国家记忆体系,VR重建三星堆展厅构建“虚”与“实”的文化体验,故宫与敦煌的数字项目实现了文物保护与传播的现代对接。在非遗领域,多模态交互、数字孪生与AI重构技术的结合,正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与可持续传承,成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而“形神兼备”的理念则提醒我们,真正深刻的文化表达不仅在于形态的再现,更在于精神内涵的传达,它应成为数字化文化实践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在发掘数字技术潜力的同时,也亟需通过政策引导与公共平台建设,确保数字化成果的质量与文化深度。最后由CCF YOCSEF成都(2025-2026届)学术秘书西南民族大学陈曦做了论坛总结。
本次论坛由YOCSEF成都学术秘书西南民族大学陈曦、AC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何春梅担任执行主席,由CCF成都会员活动中心、真术相成(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供稿:陈曦
审核:陈晓亮
终审:CCF YOCSEF成都主席会议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