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西安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西安观点论坛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选拔——研究生实习的双旋律如何共鸣?观点论坛总结
2020-10-18 阅读量:1148 小字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CCF YOCSEF西安

CCF YOCSEF西安观点论坛总结

CCF YOCSEF西安观点论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选拔——研究生实习的双旋律如何共鸣?”2020年10月17日下午13:45~17:30在线举办

论坛邀请到陕西新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鹏、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振华、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助理教授(研究)薛磊、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王伟、创新动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剑卿、西安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苏洲、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副教授张涛做特邀嘉宾。YOCSEF西安AC委员马小博、吕望为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


在引导发言开始前,马小博以知乎中的热门话题为引,提出研究生实习这一敏感热点问题,剖析了研究生实习所涉及的“四个主体、两种旋律”之间的内在矛盾。随后三位引导嘉宾就论坛主题,分别从企业、学校以及学生这三个角度进行报告。

首先发言的是211校招网的CEO孙鹏,他的题目是“用人单位的实习经”,从企业为什么要找实习生、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与期望以及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企业招聘实习生的目的在于吸引人才、建立良好校企关系、宣传企业文化与品牌,要求实习生有相对固定的实习时间、具备一定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优秀的实习生能够给予签约offer。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振华从作为一名学校研究者以及导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科研与实习的关系。他的题目是“‘不聪明’的人如何做研究?”,他首先分别提出特别聪明的人、比较聪明的人、不太聪明的人、很不聪明的人这四种人是如何做研究的:特别聪明的人往往从一个基础问题出发,并以一种惊奇的方式超越前人基础;比较聪明的人能够找到一个重要问题并从某种角度达到理论最优或极优;不太聪明的人只能对前任工作进行增量式优化,贡献较小;很不聪明的人想法平庸,贡献极小。他认为自己属于不聪明的人,并以自身实例说明不聪明的人该如何做好研究。不聪明的人往往找不到值得研究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李振华想到是的让问题来找自己,通过做工程、与企业合作,通过对一个工程的深层次、多角度的全面分析,成功在较高水平的会议上发表论文。其结论是,不聪明的人一样能够做出好的研究,要实实在在,做出能用好用的系统、工具,在工程中让问题自动出现。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研究)薛磊则更多的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讲述了他作为一名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对实习的一些经验。他以在校研究生企业实习的选择”为题,阐述了研究生进行实习的原因以及常见实习类型,并提出学生需要结合当前学习阶段、之后结业意向以及当前自身状态,选择最合适的实习,同时提醒学生提前规划好实习的时间以及成果,利用实习的机会发掘公司优势,拓宽人脉、提高技能并为未来的企业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三位嘉宾的精彩报告,与会人员对研究生实习有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

为了分析实习过程中,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间的关系,马小博首先提出了论点1:“研究生实习到底应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还是企业人才选拔?”

首先提出观点的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的主任王伟教授,他从学校角度出发,不鼓励硕士生在前两年进行实习,而是把重心放在研究上。通过导师指导,挖掘研究方面的天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科研进展乃至论文质量。针对博士生,他支持部分情况合适博士生通过实习,在不同的环境中激发研究的灵感。

创新动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剑卿从社会角度提出观点,他认为高校不能为所有同学提供最全面的培养。而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社会,为今后的职业选择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发掘自身的职业潜力或天赋。

为了更加深入地剖析研究生实习与高校、企业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院长苏洲教授结合自身所在的网络空间安全领域进行分析,他认为实习是一把双刃剑,学生既需要通过科研积累基础知识也需要提高实践工程能力,因此需要考虑好实习的时间节点、实习的时间长度以及实习单位与研究方向的结合程度,提前做好规划。

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的张涛教授同样从自身研究的软件安全角度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硕士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即便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难以解决,同时在软件安全领域,与企业合作的得到的论文成果往往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不鼓励软件安全方向的研究生去企业实习,但非常支持他们去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

在几位嘉宾的引导下,各位老师、学生与企业嘉宾也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中,李振华提出应当针对性的送学生去有机会提升科研能力的公司实习,因材施教;安冰玉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习经历,说明了自己对实习、学校以及企业这三者间的思考;YOCSEF济南的刘新锋提出实习首先应当服务于高校培养,高校的培养是成体系的,而在企业中,学生往往充当救火员的角色,而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更多的是需要导师来充当桥梁。马小博对此表示赞同,企业所提出的需求、问题未必是一个核心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所高校的最佳输出成果应该是优秀的学生、其次才是优秀的论文或科研成果。

承接论点1,马小博再次引出本次论坛的第二个论点:“研究生实习的两条双旋律如何共鸣并形成良性互动,并发挥合力促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先,张涛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培养优秀学生的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毕业后去一个好的企业,而应该更高一些,上升到对所在领域、对世界做出贡献这一层面。

尹剑卿认为不应当脱离实习的主体——学生谈论这个话题,他提出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对企业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学校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些实践指标,让学生更多的认识世界,拓宽眼界,提前进行未来职业规划。

王伟持不同观点,他认为高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是面向国家需求、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而不是为了某一企业。为此需要有大师针对研究生实习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同时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在其迷茫时进行积极的引导与规划。

薛磊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与企业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更加侧重于长远的、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企业则更重视学生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应该多和导师沟通提前进行规划。

苏洲和李振华也分别强调了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苏洲认为大学与企业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但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交流基础上,要明白彼此间的需求。李振华则以自己身边的两个例子说明了学生主动、积极与导师交流的必要性,要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通过几位嘉宾从各个角度、多个层次的讨论,由研究生实习关联的,学生企业、学校这三个主体间的复杂关系逐渐变得清晰。在自由讨论阶段,各位老师、学生和企业嘉宾都据此表达了自身的观点与建议。孙鹏表示部分学生对导师存在抵抗情绪,可以考虑通过横向项目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实习,或者适时地让学生走出校门看一看,也许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吕望也表明学生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培养才能够发展得更好;苏媛表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如何设计好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渠道以及怎样进行校企合作是一个关键点;张涛提出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想法都不一样,应当从学生的目标角度出发,同时鼓励学生设立长远目标,一个拥有目标的人往往发展的更好。薛磊则表示导师需要作为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为学生提供最为合适、精准的实习机会。

马小博在最后对会议进行总结,通过此次论坛:

1. 深刻挖掘了研究生实习的内涵,影响研究生成效的时机与资源两大因素,明确了研究生实习所涉及的企业、高校、学生、导师间的复杂关系。

2. 强调了导师在学生与企业间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以及在学生培养、引导方面的责任。

3. 指出当前针对研究生实习,缺乏一个可落地的顶层设计。尤其是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要调研学术前沿,也要对企业最前沿的技术进展和技术需求深入调研。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