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上,CCF YOCSEF西安在线上举办了主题为“科研以何论英雄——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新的学术评价体系”的观点论坛。CCF YOCSEF西安AC委员和来自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计算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共170余名代表参加了线上微论坛,130余人参加了直播论坛。论坛由CCF YOCSEF西安分论坛的王鹏、牛瑞、蒋晓悦担任执行主席。
周兴社教授发言
首先,论坛由西北工业大学周兴社教授进行引导发言。周教授肯定了SCI论文的历史作用,但指出近年来由于以“SCI论文”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导致学术界学风浮躁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周教授推荐采用论文代表作制度,同时对于教授以上学者,评价应注重长期的综合评估而非短期的数量。
吴小俊教授发言
江南大学吴小俊教授也针对现有学术评价机制进行了引导发言,吴教授认为现有的评价机制中需要加强分类评审和同行评价,论文评审应“重质不重量”,重点培育国内高水平期刊。最后吴老师以江南大学现有评估体系为例给大家进行了介绍,指出了需要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评估准则。在评审学术成果中,需要考虑成果在实际工业界的应用性。
包云岗研究院发言
然后中科院计算所包云岗研究员以“科研重工业模式探讨”为题展开了对如何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引导发言。包老师通过2016年的IEEE CS技术贡献奖以及2020年图灵奖的获奖人的学术经历为例,指出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单纯的体现在论文篇数、引用次数,更多的是对基础原型的构建,或者是对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推广贡献。结合伯克利大学的成功先例,包老师认为科研重工业的模式的核心是研究的聚焦与累计,希望研究人员能够潜心研究把问题做深入和透彻,通过研究原型系统放大科研影响力。
思辨环节
引导发言结束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思辨问题主要讨论的问题如下:
1. 如何在评价的主观性与指标的客观性之间取得平衡?
2. 科研重工业模式能否复制?
执行主席王鹏作开场白,鼓励大家踊跃发言。除了几位引导发言嘉宾和执行主席、西安理工黑新宏、西电马建峰、崔江涛等多位来宾均参加了讨论。
针对第一个问题多位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马建峰教授指出计算机学科现有论文的数量很多,但是真正在计算机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工作却不多。其中,可能是学术评价导向影响了学科的发展。马老师指出科研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其中各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的探讨。
崔江涛教授认为学术评价本身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名老师,应当发挥自己的特色展开科研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更多的是管理层面的问题。评价体系应当多元化从而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者,对于20%的领军学者需要激励重大成果的研究,对于80%的普通学者需要激励研究的广泛开展。
周兴社教授提出同行评议加量化评价是现阶段的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大同行评议数量基本可以保障专家的公正性。
针对第二个问题吴小俊教授指出科研重工业模式在高校内比较难推广,但可在研究所里可试点。在该模式下,还需考虑研究人员的自身特点,不是普遍适用的。同时重工业模式下,青教的生存困难,需要政策倾斜。
周兴社教授指出国防院校里面是有重工业模式的基础,应当积极探索该模式。同时,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有实施科研重工业的基础和能力的。
包云岗教授认为科研重工业需要科研聚焦与积累,不一定需要大的团队,但需要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深化研究。因此,青教应当沉下心来做科研。
黑新宏教授提出除了评价机制的建立,还应考虑如何合理应用科研评价的结果。需要保证科研工作者基本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受影响。
肖亮教授指出现有的评价指标越来越高的环境中,重工业模式要针对不同的学科来执行,同时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更宽松的科研环境。
江贺教授指出应当推行分类评价准则,对不同层次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思辨环节讨论
经过两个小时深入而热烈的讨论,论坛观点总结如下:
(1)我国各个学科现有论文的数量很多,但是真正在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工作却不多。可能是学术评价导向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应制定更加适宜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者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同行评议加量化评价是现阶段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大同行评议数量基本可以保障专家的公正性。
(2)科研重工业模式可以起到对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攻关的作用,应在有基础的高校或者科研单位积极探索该模式。但重工业模式下,需要保证科研工作者基本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受影响,为科研工作者营造更加轻松的科研环境。同时也应考虑针对不同的学科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