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西安 > 新闻动态
AI 的艺术才华何以涌现? 技术论坛
2023-03-14 阅读量:380 小字

AI的艺术才华何以涌现YOCSEF西安技术论坛

诗歌、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艺术,艺术反哺人类。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AI写诗、作画编舞谱曲屡见不鲜AI艺术创作成一种有别于传统人类艺术创作的崭新方式。然而,相关AI技术的实践目前仍难以满足艺术创作对原始创新的迫切需求。如何对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内在机理进行数字刻画与计算量化,从而辅助AI艺术创作?又该如何有机融合群体智能实现AI艺术创作的技能突破?此外,ChatGPTAI大模型的发布预示着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奇点的到来,高质量对话复杂推理、思维链、跨任务泛化等一系列涌现能力不断赋予AI艺术创作新动力。AI大模型能否突破这一技术壁垒继而摆脱人类思维进行艺术自主创作

围绕如上议题,CCF 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YOCSEF)西安于2023310举办了以“AI的艺术才华何以涌现?为题的深度技术论坛本次论坛YOCSEF西安AC委员张菲菲、AC委员陈亚兴担任执行主席AC委员张明阳、童小敏担任微论坛主席

论坛开始CCF西安主席郭斌本次论坛致辞。随后,执行主席张菲菲介绍本次论坛的技术背景首先,文字的产生、千年青铜文化两个特殊文明时期引出人类创造艺术,艺术反哺人类这一事实。在当前人类文明进程中,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有别于传统人类艺术创作的新型AI术创作方式同时,结合具体实例向参会嘉宾展示了AI艺术创作的“强大”。最后她将实现AI艺术创作分为三个演进阶段AI辅助人类艺术创作,到人类辅助AI艺术创作,再到AI自主艺术创作,并围绕如何突破“原始创新”技术壁垒分别介绍了其中蕴含的关键问题,以及数字刻画与计算量化、群体智能、AI大模型等潜在创新技术手段

接下来,执行主席陈亚兴主持了论坛引导报告环节。由CCF西安主席郭斌教授、AI&HPC高级方案架构师杨振宇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科学与表达交流中心教师南楠博士、阿里巴巴达摩院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成晨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

郭斌的报告题目为《计算与艺术交叉前沿:探索与实践》。从国家战略层面介绍了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的背景与需求然后分别AI虚拟形象塑造个性化广告设计美学度量数字非遗与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研究工作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解决方法

  杨振宇的报告题目为《AI大模型系统平台最佳实践》。他介绍了ChatGPT对市场的冲击然后从计算量算力需求、并行度通信量四个方面介绍了大模型系统平台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最后,杨振宇表示,AIGC在艺术创作领域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人类

南楠博士的报告题目为《音乐艺术的计算智能与定量模型》。介绍了音乐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以及AI作曲存在的若干挑战,然后具体分享了音乐艺术的计算智能与定量模型技术原理和数学特征。最后,南楠介绍了管晓宏院士主导的“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系列音乐会举办情况

  成晨的报告题目为《AI文生图创意引擎新动力》介绍了AIGC的发展文生图模型算法类别,然后详细介绍了阿里巴巴达摩院在通义文生图方面取得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成晨介绍了魔搭社区ModelScope该社区旨在打造下一代开源的模型即服务共享平台

YOCSEF西安主席牛瑞分别为引导发言嘉宾颁发CCF YOCSEF感谢牌。

思辨环节设置三个思辨议题:1. 使用AI进行艺术创作,到底是对人类艺术创作的助力,还是阻力?2. AI大模型具备智能涌现能力,适合于哪些艺术创作场景?3. AI生成艺术作品的价值(美学、社会、教育 ···)如何评价?

议题一:使用AI进行艺术创作,到底是对人类艺术创作的助力,还是阻力?主持YOCSEF AC委员赵明华,思辨嘉宾西安音乐学院张宁副教授

张宁表示,AI在艺术方面的进展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利用AI进行艺术创作赋能艺术家们更多创作的可能性,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再创作和传播。但是AI对艺术的发展可能会产生阻力,AI的介入是对艺术本体的挑战,使得艺术的创作变得机械化,可能使作品格格不入,降低其艺术价值同时,传统艺术的原则和审美可能会消失,AI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会显著降低。最后,面对AI艺术创作对人类艺术串座的潜在阻力,张宁指出我们需要艺术的创作源头重新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

王小凤认为AI人类艺术创作是助力AI对于艺术的产品化解放了人的重复工作,但是AI不能替代人的创新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亚兴认为长远来AI人类艺术创作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人类大脑具有“惰性”特点,AI艺术创作可能助长人脑艺术思考“惰性”挤兑人类艺术创新思考空间

印琦认为AI绘画教学方面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绘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是AI作画无法达到,所以不会让人产生惰性和依赖感。

张恒认为AI对人类艺术创作是助力的,AI是人设计的,任何一新技术的出现不会让一类群体消失,比如照相机不会让画家消失,AI可以作为创作力的工具,人的思维目前是算法没有办法替代的

王薇对用AI进行艺术创作或音乐信息检索表示乐观,认为助力大于阻力,技术更多是给予工具的效应,就音乐而言,借助AI技术可以解决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中的痛点和需求只要秉承在技术的介入中始终以艺术为本体,AI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技术与艺术二者会不断的磨合碰撞。

贾阳认为会产生助力作用,AI的介入会带来一些新的艺术内容。已经有用AI与艺术结合一起的成果,并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审美上的愉悦感。新技术会成为艺术新的方向

冯捷从流行音乐角度提出观点,AI很容易理解人的需求,使得人的选择趋向个人喜好,减少了多样性,认为AI已经是确定的趋势,发展时代的契机已经到来,包括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方式也已经被改变。应当考虑如何把AI带来的副作用进行转化,把AI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放大。应当考虑在哪些方面保持人性与人的理念。

议题二:AI大模型具备智能涌现能力,适合于哪些艺术创作场景?

主持YOCSEF西安AC委员崔禾磊思辨嘉宾西北工业大学张盈教授

张盈认为,要解决落地应用场景,首先需要了解AI具备什么样的能力ChatGPT对于人类信息搜索产生革命性变革,现在的AI做了很多视觉方面的工作,对于判别内容的识别任务表现出色,具有明确的任务导向,线索和导向也明确。艺术与主流AI能做到的事距离较大,艺术是主体与客体的有机融合AI的能力特点还是有一些区别,目前AI探索产生的一些成果还处于作品阶段,但是没有达到艺术品阶段,高级创作方面还是需要靠人。

陈亚兴认为AI或许已经表现出创新潜能例如可以基于上下文内容推测形成复杂思维链目前我们虽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但是强人工智能时代的起点已经不远,目前AI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局限于取代重复工作。

赵明华认为,艺术应用场景分为较多层次,AI处于初级创作层次的应用场景,如影视作品配乐。同时,AI可以用于文化遗产修复的工作。

郭斌认为,AI可用于海报设计、广告设计等一般设计场景,但是大师级的艺术创作AI的水平仍未能到达。

贾阳提出问,是否可能通过AI生成一些内容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王小凤认为AI可应用于临摹艺术、风格迁移等方面的场景,以及在娱乐领域、产品商业设计的场景应用。

张恒认为只要对创造有利,不管AI或是人为都可作为灵感来源,并提出了AI 产生的作品版权归属问题。

议题三:AI生成艺术作品的价值(美学、社会、教育 ···)如何评价?

主持陈亚兴 思辨嘉宾:陕西师范大王安中副教授

王安中讲到在AI如此火热的趋势下,需要面向艺术思考注入进来。美术为例,分为纯美术与应用美术,AI的起步阶段在应用美术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艺术品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来源于唯一性,而AI具有生成性和可编辑可控制性。艺术的唯一性来源于技法和创造过程,AI适用于多场景多用户的场景AI可尝试在唯一性上建立评价体系。AI适合于共创型的艺术形式创造,也可尝试从这方面找到适合的评价体系。除此之外,应该针对AI不同场景制定分层分类不同的评估标准。

宋霄罡提出了疑问,第一,艺术行业本身中也存在流水线生产,而AI也是吸纳素材后生成一些作品,评价标准如何界定这是一个问题。第二,AI生成的作品会激发人的灵感进行二次创作,这样的作品应该如何评价。第三,完全由AI独立生成的作品如何评价。

贾阳介绍到现在已有一些公司用AI作为生成技术,进行舞台背景灯光的生成应用,这其中AI产出的作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以据此作为评估参考。

南楠认为AI作为一种高级的算法,设计之初是用来替代人力,输出的作品是为了服务人类,目前的AI基于学习模仿进而去创造,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有这种类似的学习模仿过程,如果AI单纯是模仿产生一些作品,在美学方面的价值值得商榷,更多的价值评估应该聚焦于如何服务人类。

赵明华认为AI生成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评价体系上来看,AI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用AI来进行评价。

印琦认为艺术价值无法用量来统计,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和褒奖,很难用量化的手段来衡量艺术的价值,更多需要的是人的感受和生活沉淀。

论坛最后,YOCSEF西安主席牛瑞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各位参嘉宾的到来表达了诚挚感谢,表达了本次活动主题涉及计算机艺术的交叉对于所有与会者的启发和收获。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