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破局卫星互联网商业化:"星联未来"上海论坛聚焦空天地生态构建——多维视角共议“空天地一体化”产业未来
2025-07-24 阅读量:0 小字

7月12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会组织的“星联未来:卫星互联网商业化破局与生态创新论坛”在上海松江G60科创大厦圆满落幕。来自高校、研究院、产业界、政策部门与创新企业的70余位专家和专业代表汇聚一堂,聚焦卫星互联网产业商业化路径、生态协同、技术突破与人才战略等热点议题,共同探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机遇与战略挑战。

会议合照

1

CCF YOCSEF上海-观点论坛

多元互动:议题聚焦产业落地“最后一公里”

当前,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和卫星互联网商业化进程日益提速,卫星互联网已成为6G“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核心支撑,也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凭借政策、产业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正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卫星互联网创新高地。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聚焦三大核心议题:

1

卫星互联网到底能否实现商业闭环?落地应用之路该怎么走?

2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生态繁荣的“破局点”是星载智能(技术)、地面应用(市场)还是空天组网(基建)?该优先发展哪个环节?政府该如何引导资源分配?

3

高校相关专业缺失现状下,产业人才从何而来?政府、高校、产业界分别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论坛由CCF YOCSEF上海AC委员王鹏伟和高永彬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参会阵容广泛覆盖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和政产学研用各领域,包括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盛邦安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松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松江区科技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巡天千河空间技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联通、万向航天、东方微波、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沃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十余家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头部企业。

会议现场实现了政策、科技、应用、产业与人才的多维度深度互动,思想碰撞,气氛热烈。论坛伊始,长三角G60联席办产业组组长、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戴志明在开场发言中指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作为国家级创新走廊,正在积极推进空间信息、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和创新要素整合。依托政策支持和产业资源优势,G60将持续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高地。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凝聚多方智慧,进一步助力区域产业生态完善和技术自主突破。

2

CCF YOCSEF上海-观点论坛

主题引导发言聚焦前沿突破

本次论坛特邀三位行业专家围绕卫星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人才三大核心板块做引导发言,聚焦行业痛点、创新路径与未来布局。

谢鹰

终端降本创新,推动卫星互联网迈向规模应用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首席卫星专家谢鹰以《低成本相控阵天线助力卫星互联网走向大众》为题,分享了当前卫星互联网终端在体积、功耗和制造成本等核心参数上的关键突破。他指出,CMOS相控阵、液晶相控阵等新型天线技术的量产,使得终端设备从“静中通、高轨卫星”逐步向“动中通、高低轨兼容星座”迭代,为实现卫星上网像Wi-Fi一样普及提供了现实基础。谢鹰强调,只有通过终端的持续降本与智能化升级,卫星互联网才能真正从高端政企市场走向大众消费和各行业实际场景,助力中国卫星互联网实现自主创新和大规模商业闭环。他以基于高通量卫星大规模批量终端部署为例,佐证了行业在港口、航空、民航等垂直领域的应用突破。

陈哲

产学研融合与多学科人才,支撑产业持续创新

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哲以《产学研融合视角下的卫星互联网人才培养》为题,深入分享了卫星互联网高端人才体系建设的前沿探索。他指出,空间互联网已成为新一代“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关键底座,其发展不仅依赖理论突破与工程创新,更离不开产学研深度协作和复合型人才支撑。陈哲系统介绍了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通过跨学科协同、与中外名校及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和产业实训平台,推动卫星互联网核心课程、数字孪生仿真系统等前沿项目落地的实践经验。他强调,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理论与产业需求对接,强化仿真、实验和企业实际课题相结合,积极推进岗位需求与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的精准耦合。陈哲呼吁行业高度重视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推动“学中干、干中学”的创新人才生态,服务卫星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谷荆州

安全底座,护航卫星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

盛邦安全华东总经理谷荆州以《卫星互联网安全解析》为题,系统剖析了卫星互联网新业态下的数据安全与网络防护新挑战。他指出,随着用户类型多元、数据流链路复杂、全球组网规模的急剧扩大,卫星互联网面临抗毁性、抗干扰、安全接入与加密传输等多维风险,行业需以“密码定义网络与用户边界”为核心,搭建覆盖天地一体的分层安全防御体系。谷荆州强调,构建标准化、可验证、可持续的网络安全底座,将成为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商业化、服务国家数字经济的重要保障。论坛现场结合实际案例,呼吁产业链协同提升安全技术与治理能力,为行业创新和数字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3

CCF YOCSEF上海-观点论坛

园区赋能,产业集聚再升级

在专题发言环节,临港松江科技城陈娜经理简要介绍了园区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她表示,近年来临港松江科技城聚焦卫星互联网及空间信息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垣信卫星、格思航天等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形成从卫星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2024年园区相关企业数量已超百家,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园区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空间载体建设,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高地。

4

CCF YOCSEF上海-观点论坛

会议聚焦:三大思辨议题高能碰撞

议题一:

卫星互联网到底能否实现商业闭环?落地应用之路该怎么走?

该议题引发全场热烈讨论。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哲认为:“中国地面网络已非常强大,未来商业闭环要更多走出去,借‘一带一路’服务海外客户,尤其是在海外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和地区,这将带来巨大机会。只有Starlink一家独大不现实,中国企业的出海创新至关重要。”他强调,与传统运营商的合作、先布局大B端客户再拓展小B端,是当前可行的盈利路径。

现场还呈现出两大观点:

一方面,支持商业闭环实现的专家普遍认为,产业的出路在于基础设施延伸出海,通过提供海外服务、降低终端产品成本,实现更广泛的商业闭环。在论坛交流中,多位代表提出,星座建设仍需一定周期,但可以通过“嫁接运营商的成熟资源”加快步伐。松江区近年来持续布局航天产业,引入格思航天和垣信,提供企业用地和产业孵化平台,聚焦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党政军客户已成为首批卫星互联网用户,商业化也正由B端向2C市场下沉,带动国内外市场协同发展。随着激光通信替代微波,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升,信息价格有望大幅下降,为行业实现百Gbps通信和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

另一方面,也有与会者认为闭环难以短期实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家战略的着力点并非C端消费场景,B端和政务客户仍为主力应用。卫星间的激光组网虽具潜力,但稳定性和标准化尚未成熟,空间层系统的国际对接需要时间。此外,运营商与航天企业的目标和考核机制不同,短期内难以深度整合。因此,一些专家建议,应优先在传统运营商覆盖之外的区域推进卫星互联网创新试点,探索错位发展与融合路径。

某航天企业代表结合本地实践指出,园区正加速为链主企业二期扩产供地。大规模商业应用尚需时日,现阶段应让骨干企业先行,完善组网,稳步扩大影响。

中国通信服务江彤认为,闭环实现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运营商资源,并推动卫星互联网与海外市场融合发展,“国内市场带动海外应用,是构建闭环的战略路径。”他补充,无人机巡检等数据业务,未来三到五年将成为落地应用成长点。

天兵科技副总经理王皓则认为,卫星互联网不仅涉及制造、发射,还囊括了测控、数据处理等全产业链。标准、政策和场景多元化是闭环实现的关键。他强调,只有多领域融合、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巡天千河江炜坦言:“国内低轨星座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盈利和商业闭环都有现实基础。”他希望中国企业拥有更多选择,保障产业安全。

现场也有观点提醒,闭环实现过程需跨越组网、标准和政策多重障碍。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李锐表示:“从信息价值看,卫星互联网具备实现闭环的潜力,但从技术准确率到防护能力,还有很长路要走。”

盛邦安全谷荆州以行业周期比喻:“网络安全正处于‘冬天’,卫星互联网则是‘春天’。未来6年内,终端数量达到10万将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蒋龙泉从多维闭环层次出发,总结为“经济价值、独特性和数据AI变革”,认为只有同时满足这三点,卫星互联网商业闭环才有可能。

总而言之,专家一致认同,商业闭环虽可期,但需要终端持续降本、组网能力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以及标准、政策和生态多重合力的推动。

议题二: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生态繁荣的“破局点”是星载智能(技术)、地面应用(市场)还是空天组网(基建)?该优先发展哪个环节?政府该如何引导资源分配?

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三足鼎立的产业生态中,与会嘉宾各持观点。某航天企业代表指出,空天组网基建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没有强大基建,应用难以持续。“要优先打通基础设施通道,政府和龙头企业应加大投入力度。”

在讨论中,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处长孔令和提出,当前中国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地面站点和遥感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他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探索卫星互联网与传统地面网络的融合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和“弯道超车”。他强调,只有推动新一代卫星技术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才能构建空间信息领域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部分专家认为,“空天组网”基础设施建设应被优先发展,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只有大规模组网和基建能力,才能支撑长远产业化。短期来看,应用场景可作为验证,但若无基础设施则无法承载产业持续发展。

另一些观点强调,“星载智能”即核心技术创新是最优先的突破口。科技史上每一次基础革命都源于新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往往倒逼新技术迭代,缩短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

还有嘉宾呼吁,应用创新不可或缺,物联数据可被卫星互联网采集、被委办局采用,类似马斯克以船舶应用规模化起步的策略,正推动中国行业多点突破。

现场逐渐形成共识:三者相辅相成,只有市场牵引下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创新协同,商业化闭环才具现实可能。有专家指出,“商业航天的本质还是市场逻辑,政府应继续发挥科创引导与社会资本协调作用。”。中国通信服务江彤等嘉宾强调,实际应用才是检验产业突破的“试金石”。无人机光缆巡检、物联网数据采集、应急通信等落地场景,正成为产业链成熟和商业模式闭环的现实驱动力。

多位专家达成共识,只有形成“技术—基建—应用”三者协同、市场与政府共同发力的创新生态,才能让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真正实现自我进化和繁荣发展。松江区经委商务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亚飞表示,松江区高度重视航天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产业布局和政策引导,推动格思航天、垣信卫星等骨干企业集聚,加快推进用地供给和产业孵化。他指出,松江区将继续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动优势,为企业提供更优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支持卫星互联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议题三:

高校相关专业缺失现状下,产业人才从何而来?政府、高校、产业界分别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现场多位专家认为,卫星互联网产业融合多学科技术,既需要“高精尖”创新人才,也急需具备工程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队伍。行业呼吁借鉴集成电路等产业的联合培养经验,通过博士企业实习、校企共建实验室、定制课程等多元机制,推动工程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成长。

有专家提出,可效仿集成电路专业博士企业联合培养模式,企业要在课程、实训中承担更多指导和贡献责任,真正实现“人才即岗位”。科研院所应在产品设计阶段深入锻炼人才,但核心人才供给依然离不开高校持续培养。论坛还指出,当前一线操作岗位招工难,全国航天院校数量偏少,建议依托政府资金、企业岗位需求和高校资源共建如卫星拆装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探索更贴合产业实际的人才供给模式。

具体到松江区,现场讨论认为,未来有必要在松江大学城设立卫星互联网专业或微专业,产业需求已十分明确,G60区域已有十几个产业联盟,相关载体和平台可根据地方实际统筹推进。

与会代表提到,松江大学城和G60产业联盟正积极探索卫星互联网相关专业与微专业的设立,力争实现岗位需求与高校供给的精准对接。企业和高校应“学中干、干中学”双向流动,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生态。

部分嘉宾还强调,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技术与理论,更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能力和质量意识,从实训到岗位,全链路提升人才水平。

5

CCF YOCSEF上海-观点论坛

共识与展望:多元力量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卫星互联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依托多元力量协同,既要强化基础和技术创新,也要拓展应用场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创新氛围浓厚、产业资源雄厚,将在中国乃至全球卫星互联网布局中发挥引领作用。行业要抓住“量变到质变”的窗口期,持续深化合作创新,为构建数字经济新底座、加速融入国际产业链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得到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临港松江科技城、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上海沃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松江区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各方为论坛的筹备和顺利召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以期共同为卫星互联网的创新生态打造坚实基础,推动区域与全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

关注我们

更多活动筹备中…

供稿:王鹏伟、高永彬

审核:活动筹备组

排版发布:易芬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