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上海成功举办“高校教师创业:旋转门还是玻璃门”专题论坛
2017-06-07 阅读量:1213 小字

高校作为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一直处于聚光灯的中央。其中,高校教师创业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以及发展定位等方面的问题,许多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教师还存在观望之中。近几年,各地纷纷推出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鼓励性政策,试图理顺各方面关系、为高校教师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现实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高校教师创业是否仍然是看上去很美的“玻璃门”,如何界定高校教师创业者的身份,是否能够形成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良性流动的“旋转门”,什么样的高校教师适合创业,高校教师如何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的创业之路等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海分论坛(简称CCF YOCSEF上海)于2017年6月3日下午在复旦大学举行了题为“高校教师创业:旋转门还是玻璃门”的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围绕这些问题,邀请有创业经历的高校教师、高校科研与产业化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投资人、相关政策研究机构及企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观点,并与出席论坛的各位参与者一起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本次邀请到的嘉宾包括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贺樑教授、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副董事长/常务副院长胡建华教授、上海瓦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及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王昊奋博士、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先生、上海知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大瑞先生、常春藤资本副总裁施麒先生、上海复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以农先生、上海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副处长仲东亭先生、上海合合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晏堂女士。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是王昊奋、彭鑫、韩天皓。来自CCF YOCSEF总部、外地及上海分论坛的委员及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与会者70余人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

论坛首先由5位嘉宾做引导发言。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贺樑在博士期间就开始创业,他认为创新是个人具备的能力,创业是生活道路的选择。高校教师创业独特的优势在于:口才更好;具备更强的专业素质和文献信息查阅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而高校教师创业突出的劣势在于:心态容易出现问题,必须放下面子;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将管理学生的方式直接套用到企业管理中;通常没有退路。创业的动机包括为了更优秀、为了使命感、为了赚钱等。创业每次只有20-30%概率成功,要看有多肯“舍”,多想“得”。个人的心得包括:跟着趋势走,并随时调整方向;重视创业团队的组建;重视口才、执行力和凝聚力,其中又以执行力最为重要;扬长避短,更多地做技术而非管理,做技术合伙人。

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首先介绍了中科院计算所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果。该所先后孵化成立了联想、曙光、龙芯、晶上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驱动型公司,寒武纪、视拓等新创公司也在人工智能时代崭露头角。80年代中关村有名的两通两海(四通、信通、京海、科海)都有计算所的科技人员参与创建。他认为上海的创业氛围不如中关村。创业要考虑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思考“当我消失后,世界会如何反应”的问题。他不认同“脚踩两只船”(既留在高校和研究所,又拿投资创业)的行为。现在技术型创业公司越来越多,是否成功与创始人和团队的关系很大。教师创业有优势,希望大家创业,推荐想创业的教师直接带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出去创业。
  上海瓦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及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王昊奋是一个从高校辞职的全职创业者。他认为创业环境有改善,国家有政策支持。大部分创业的人都会失败,成功的创业者需要敏锐的嗅觉、强烈的欲望、开拓的视野、超乎想象的忍耐力、自我反省的能力、谋略与胆识等。高校教师要在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之间进行权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个人精力,知识产权(自己的还是学校的),团队因素,学校政策(国家鼓励,学校观望,不鼓励也不反对)等。除了自己的观点,他还分享了两位场外嘉宾发来的观点。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CEO周涛教授的观点包括:关键技术产业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业教师要改变心态,承担风险,不要将重回讲台作为创业失败的备胎;鼓励创业,对高校教师的创业环境持乐观态度。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语音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思必驰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俞凯研究员的观点包括:加入好的团队非常关键;投入自己全部的经历,不要给自己设后路;在兼职和全职创业之间进行权衡;无论是应用型还是技术基础型的成果,都要保证知识产权没有瓜葛。

上海知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大瑞认为高校教师创业是一个伪命题,站在今天的角度,应该将高校教师“去神圣化”并重新定义为“中国高校中就业的雇员”。教师创业没有被拣选也没被遗弃。不适合创业的人,不会因为当过高校教师就能创业成功,反之亦然。创业不管对于谁都是一个低概率、但不是不可能的事件。从个体化视角看创业,需要知己(自己拥有什么)、知彼(与别人合作能弥补什么)、知机(自己的生涯经历)。他认为高校教师创业正当时,理由是:体制内已经聚积了太多的资源,开始外溢了;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智商税的普遍存在,对人力资本利好;2010年代,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属性越来越简单;职业上的去神圣化,可以轻装前进;市场化的深化和全球化危机使创业和投资被迫前移,基础研发-应用开发-产品开发-推向市场的进程被压缩,界限变得模糊。

上海合合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晏堂的观点是支持高校教授创业。她分享了一位朋友对于美国高校教师创业有利条件的总结:高校研发的新技术是企业创新的来源,例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科学等行业;成熟的高校制度,如1/5原则(教师可以将20%的精力用于学校以外)、OTL制度(有权利转让技术);成熟的投资环境,例如成立高校创业基金。

在5个引导报告之后,其他4位嘉宾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上海复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以农提到复旦大学已有一些成功的教师创业案例。如果把高校作为后路那么创业不会很成功。现在高校教师创业政策有利好,但是一个问题是缺少类似于学生创业的辅导。

上海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副处长仲东亭认为中美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美国的高校创业制度。高校教师创业上存在的问题包括:(1)人,涉及职称、工资、流动等,以及评价体系问题;(2)企业,涉及体制;(3)专利,涉及职务发明的成果产权归属问题。目前,职务发明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已经下放。

常春藤资本副总裁施麒不看好兼职教授创业,提倡全职创业,需要处理的问题:(1)是否愿意低头;(2)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分歧;(3)如何处理与学校的分歧;(4)如果教师退出,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担当继续走下去。此外,他认为创业需要耐久性,做出一个成功企业的时间越来越长。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副理事长、常务副院长胡建华认为高校教师创业的各项政策日趋完善,但具体实施上存在问题。高校都把重心放在教师人才的“进”上,而不关心“出”的问题。此外,今后还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接下来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在场观众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开展了讨论:1)高校教师适合创业吗?什么样的高校教师适合创业?高校教师创业是否是不务正业?2)高校教师创业所面临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高校教师创业是否仍然是看上去很美的“玻璃门”?3)如何界定高校教师创业者的身份,是老师还是老板,是否能够形成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良性流动的“旋转门”?4)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推进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方面的差距在哪里?

讨论环节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
  1)投资人大力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创业。大量技术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所里。有强烈竞争力的老师更应该创业,要好好琢磨,在有资源的时候创业。高校教师拿了国家和地方大量的科研经费,应该致力于将研究成果产业化。要将学术研究与实际项目结合,可以从校园开始进行技术应用,关键是做出来的技术有人用(例如ofo、饿了吗)。
  2)高校教师创业总体上是一个阳光大道,政策在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政府的意愿是好的,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例如国家相关部委制定了三权下放(即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由国家下放到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事业单位)政策、上海市规定转化扣除其处置过程中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或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具体操作问题(例如定价机制、如何计算技术成果的净收益、现金奖励的税收、职务发明问题等)上还存在不清晰、不明确的地方。例如,协议定价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在本单位及技术交易市场公示拟交易价格,但科技成果转让不应该公开相关信息,同时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帮助定价。高校教师感觉所获得的相关方面的政策信息都是碎片化的,缺少系统性的说明和指导,顾虑很多,不少人还处于观望阶段。希望能够理顺整个过程,明晰细节,系统性地大力宣传相关政策。
  3)在职创业的教师需要一定程度的政策保障,例如职称评定等方面。有代表发言称自己有由于开公司而被要求辞职的经历。
  4)高校教师创业可能不适合创业,因为成功率很低。高校教师创业存在的问题在推广和销售产品上的能力有所欠缺,知识产权定价方面也存在问题。不如将学术成果交给专业的机构进行转化。科技成果转让需要中介机构发挥作用,但要让中介机构有积极性就要有合理的中介费激励。一些高校规定了科技成果转让的中介费占净收益的比例,以避免实际过程中协商相关费用出现的分歧。
  5)可以将创业看成一种闲暇时可供尝试的生活方式,而不必追求特别大的规模。不必把创业看的太神圣,应该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一定奔着上市或者亿万富翁。而是不同于教书育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6)企业有市场有需求,但是缺好的技术。高校教授如果有好的技术可以适应市场,那么应该创业,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专注于技术,而将管理交给其他人。可以从小团队做起,小而美,一步一步不断做大。
  7)并不是所有高校教师都适合创业,不是有好的技术就可以创业,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
  8)创业可以是企业的业也可以是事业的业,事业是自己想做的事。高校教师创业可以参与技术研发,而不是纯粹的当老板。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自己擅长技术,就不要过多地把精力放在管理上。企业做管理,找好自己的位置,站好队,很关键。找准自己的强项,技术强就别做管理。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拼接长板去创业
  9)高校教师创业后只要身上的标签没有变化,例如保持所在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引领的标签,那么以技术研究者的身份重回高校是很容易的,高校会大力欢迎。但是,也不排除部分转型为企业家的高校教师以企业导师的方式回来,例如一些高校有聘请创业成功者担任兼职博导的案例。总的来说,只要创业后能够继续保持专业技术优势,那么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旋转门会是很顺畅的。
  10)从创业环境看,美国高校教授的创业机会比中国其实更少。中国的企业没有设置任何障碍,总体上中国的企业环境可能比美国好,更具侵略性。但是,中国缺少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的机制,这一点对于计算机领域的教师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可以感受到企业的真实问题并看到大量的真实数据,从而开拓自己的思路,提高创业的能力。此外,在现行的体制下,中国的高校教师要能顶天立地,既要能申请项目,又要能上课、管学生,杰青、长江学者等相关的帽子很多,使得很多优秀教授顾不上创业。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