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下午,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南京),在南京成功举办"如何让学术评价引导中国科技期刊涅磐重生?"的观点论坛。本次论坛由YOCSEF 南京2018-2019 主席,荣誉委员肖亮担任执行主席,YOCSEF南京周剑作为在线主席。引导嘉宾为“中国科技论文网站”主编和《中国高校科技》总编辑李志民先生,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王崇骏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遥感学报》和《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闫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执行副主编叶敏、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万人计划入选者张先锋教授 作为特邀嘉宾,苏州市计算机学会秘书长王涛,南京大学周会群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夏道家、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辑陈秀妍,张梦狄,YOCSEF 昆明现任主席王红斌、YOCSEF 南京现任主席陈振宇、AC 委员云挺,学术秘书刘天亮,以及南京地区高校教师代表和研究生同学合计40人参会。
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大讨论。
下午14:00论坛正式开始,执行主席肖亮作简单论坛背景介绍。引导嘉宾李志民先生作“科技发展演变与学术传播变革”的引导发言。王崇骏教授作了题为“墙内花门外香or墙外花门内香” 的引导发言。
(1)引导发言环节,思想碰撞
李志民先生在引导发言中讨论了科学实验工具的演变、从事科研人员的职业演变、学术交流语言的演变、学术交流载体的演变过程,认为在发展传统精品期刊的同时,更应该发展精品学术网站。一个证据是Google Scholar统计出各个学术载体的五年H指数显示,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七家期刊和三家开放存取(OA)网站,而且RePEc网站排在第四位, arXiv网站排第五位,仅次于大名鼎鼎的期刊Science,排第七位的SSReNet网站仅次于Lancet,超过Cell。同时对于科技评价的演变,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宜跨学科比较。影响因子高低取决于所属学科,学科越不成熟,需要相互印证,所以引用就多,影响因子就高。社会关注、研究人员多少、OA的学科发展、个别期刊规定引用自己期刊等。王崇骏教授则从论文投稿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期刊与国际期刊、国际会议等之间的关系,对于计算机学科,不仅应该发展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同时需要发展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并在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之间建立桥梁和相得益彰的关系。
(2)论坛讨论环节,观点纷呈
在论坛讨论环节,特邀嘉宾闫珺结合所负责的两个中国期刊,从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观点。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提升科技软实力、抢占发展先机需要一流期刊汇聚创新思想。
特邀嘉宾张先锋教授认为,迫切需要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一流科技期刊,让中国期刊承载中国最新科技成果。特邀嘉宾叶敏认为,目前唯SCI等一些学术评价导向,严重制约了中国期刊的发展,应该执行多元多因素的科学评价体系,让中国学者有义务和责任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现场嘉宾争相发言,展开富有成效的讨论和观点碰撞。我们看到,无论是双一流学科评估还是科研、人才项目评价,相比国外期刊,中文期刊论文所占比重或者影响力日渐趋微。虽然国家学术组织和机构已经反思如何给于中国期刊更多的关注和助力措施,但是中国学者更愿意或者更可能地在国际顶会或者国际刊物发表论文。各位参会代表深入如下论题:1)中国期刊阵列与国际顶级出版集团的差距在哪里?2)学术评价指挥棒是中国期刊沉沦的原罪吗?3)CCF A,B,C 是挽救中国期刊沉沦的良药吗? 4) 归罪于学术评价机制,还是苦练期刊质量内功,才是中国期刊发展之道?5)靠什么方能抓获中国学者眼球中中国期刊的影响力,中国期刊涅槃重生的对策有哪些?等 展开了深入探讨。
据专家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于 2019 年 8 月 5 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视,并且将是建设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要求。目前,我国期刊仍然存在高影响力期刊不足等问题。
虽然目前对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综合已有的观点(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8/26/c_138337180.htm),一般而言是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界定为那些“真正发表前沿研究成果和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能得到领域同行广泛认可的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引用计量指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期刊的有用性和影响力, 但不能完全用来替代期刊在科学界的学术声誉和公信力。一种值得具有一定可信力的界定是,基于 6600 余位国际一流科学家推荐的、纳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统计的82 种科技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代表(https://www.natureindex.com/faq#journals),可以作为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建设中定标赶超的方向。
然而,由于我国科技期刊起步较晚,长期一段时间我国期刊在体制传统、集群化发展薄弱、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不够专业、专业化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经过近年来,中国期刊取得较大的提升(见表2),差距在不断缩小,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但是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研究评价体系决定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 如果在成果评价、人员晋升、奖项评比等方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简单化、数量化地以唯 SCI论文和影响因子论“英雄”的问题, 我国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虽然早期确实为鼓励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提升中国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单纯依据ESI、 期刊分区、 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数量的科技评价机制, 扭曲了科学研究导向, 干扰了学术氛围, 阻碍了中国科技出版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长期持续必将损害国家科研实力和话语权。
与会的代表基本认同CCF建立的计算机科学领域A,B,C等级对于中国期刊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专家也认为,强制划分期刊等级是国外不常见的做法,可能短期有些参考价值。但从长远来看,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该是期刊自身发展所决定的,是同行口碑,是自然竞争的结果。另外,中国期刊不等同于中文期刊,发展和提升中国期刊的实力,需要大力推进多语言的中国期刊,以提升世界影响力。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然不足,外文形式的中国期刊占比不足(如表3)。
与会专家还针对如何补短板、填空白,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展开了大讨论。闫珺介绍了《遥感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改革的新举措,一方面加强专业的审稿队伍建设,加强出版质量,电子开放获取等,另一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新媒体宣传方式,先后推出了“专家讲堂”“好文推荐”“专家报告”“热点论文”等微信推出栏目,特别是针对学报的论文作者,建立了提升论文影响度和关注度付出的种种努力。这些举措的实施相信能为科技成果的推广、生产力转化等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的一些学术评价引导方式,会让中国学者发表中国期刊论文性价比不高,这种唯“SCI”等的地方和局部单位的评价格局如果不打破,将是中国期刊发展的阻力。破局的关键在于落实“破五唯”,但在学科评估、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是否“立什么?”仍然值得探索。对于科技期刊而言,要让科技期刊成为在行业和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说得上”“用得上”的重要成果创新传播平台。建设具有高度国际影响的、我国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互连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技术基本成熟, 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所承载的学术资源应该更为重要。 应采取措施集成一定数量规模的高水平学术论文通过平台发表、借助平台实现高质量的编辑出版服务与信息传播,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出版与传播的“短板”问题。
南京大学周会群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夏、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辑陈秀妍,张梦狄,YOCSEF 南京现任主席陈振宇、AC 委员云挺,学术秘书刘天亮等都针对如何促进中国期刊发展作出许多有益的讨论。
本次论坛讨论的结果和意见将进一步与与会专家沟通交流,后续作进一步报道。论坛过程中,讨论别开生面,先后给引导嘉宾和特邀嘉宾颁发演讲证书和活动纪念品。最后在冬日日暮时分,论坛结束,与会嘉宾讨论现场合影留念。
(3)会议图解,论坛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