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CCF YOCSEF济南观点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楼举行。本次论坛由YOCSEF济南AC委员丛润民(山东大学)、学术秘书郭磊(山东师范大学)担任执行主席,YOCSEF济南副主席李克峰(山东交通学院)、AC委员宋景琦(山东大学)负责主持线上会议。与会嘉宾有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研究员唐谈、山东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于秋伟、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志刚、山东大学土建学院教授孙怀凤、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秦学英、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史洋、CCF YOCSEF总部AC焉兴雨、CCF YOCSEF济南主席田杰(山东女子学院)、CCF YOCSEF济南副主席宋立莉(山东建筑大学)、CCF YOCSEF济南学术秘书杨磊(济南大学)、CCF YOCSEF济南AC委员杨晓晖(济南大学)、孟雷(山东大学)、仇树卿(浪潮)、李慧宇(山东财经大学)、CCF YOCSEF济南候任AC委员范琳伟(山东财经大学)、CCF YOCSEF济南委员李太忠(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照川(浪潮科技)等四十余位学术和产业专家围绕“AI洛阳铲:文明溯源的新路径”议题,开展分享、探讨,梳理、凝练AI时代下文明溯源实现路径。
与会人员参观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及博物馆
丛润民介绍论坛相关背景
论坛伊始,执行主席丛润民介绍了本次论论坛的相关背景,对于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执行主席郭磊则进行了YOCSEF文化介绍,强调YOCSEF以“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为宗旨,是青年精英的训练营,在全国建设有28个分论坛,YOCSEF济南分论坛成立于2003年,在济南企业、政府委员的参与支持下,促进校、企、政各方面的青年才俊的加入与成长,与CCF分部、YOCSEF兄弟论坛资源共享,基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优势,高校企业双螺旋共舞,服务地方经济。
引导发言阶段两位引导嘉宾分别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数智化赋能下的考古学、人工智能驱动文物传承与创新等方法介绍并发表引导观点。
唐仲明教授以《当AI遇上考古》为题作引导发言
唐谈作题为《人工智能驱动文物传承与创新》的引导发言
与会嘉宾参与思辨情况
论坛思辨阶段围绕三个议题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深度思辨研讨。议题一是“造成AI+考古难交叉的原因是什么?” 引发与会专家深入探讨。有专家指出,考古行业因缺乏AI相关知识,难以清晰界定自身需求,导致双方合作时“需求模糊”,需先正本溯源,明确AI实际能力与考古真实诉求的匹配边界;有专家强调信息差是关键障碍,考古与AI领域交流不足,AI人对考古实际场景(如勘探、发掘、研究)的认知有限,而考古人对AI工具的应用逻辑也缺乏系统了解,形成“双向认知断层”;部分专家提到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考古人对数据共享存在利益驱动与反馈需求(如希望数据提交后获得有效分析结果),但当前缺乏明确的对接路径和利益保障,导致“有材料不知如何提交”“提交后无反馈”的困境;还有专家认为学科交叉的认知差异显著,AI人掌握考古专业知识难度大,而考古人虽更易学习AI工具应用,但缺乏跨学科引导,导致“考古+AI”停留在工具使用层面,未形成深度融合;此外,实际应用中存在“为AI而AI”的倾向,部分考古工作对AI需求不迫切(如现场发掘),而需要AI的研究场景又因需求对接不清晰难以落地;更有专家指出,当前学科体系下,科技考古作为考古一级学科的二级分支,尚未将人工智能纳入核心方向,导致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的系统结合路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交叉难度。
议题二是“AI赋能考古的技术路径有哪些?” 引发与会专家深入探讨。有专家提出,图形学技术是关键路径之一,通过计算机视觉实现文物修复、识别与拼接,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复现历史场景,为考古展示提供沉浸式体验;有专家强调大模型与知识库的融合应用,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构建考古领域专用知识库,挖掘文物关联线索,并通过生成式AI辅助文化溯源与故事挖掘;部分专家指出空间智能与遥感技术的潜力,通过无人机、三维扫描等设备生成遗址地形数据,结合AI进行遗址预测与墓穴结构分析,减少人工勘探成本;另有专家认为交互式AI可赋能考古全流程,从挖掘前的数据分析(如用DeepSeek辅助决策)到文物价值阐释,均需通过人机协作实现需求精准对接;此外,还有专家提出具身智能的探索方向,研发可远程操控的考古机器人,结合AI模拟洛阳铲操作手感,逐步替代人工完成危险或重复性任务;针对技术落地挑战,专家建议建立专家标注的标准数据集,以自洽性检验AI生成结果(如色彩复原的合理性),并推动AI从“工具辅助”向“体系化赋能”演进,最终实现考古学科与AI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
议题三是“AI for 考古的人才如何培养?”引发与会专家热烈讨论。有专家提出,考古学科知识体系复杂且实践性强,AI赋能考古的人才培养需避免技术堆砌,应通过通识课程构建跨学科认知基础,例如为考古专业学生开设AI基础概论课,使其理解技术原理与应用边界;部分专家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借鉴浙大、清华等高校经验,通过设立交叉实验室或未来实验室,推动艺术、计算机与考古的深度融合,同时需高层统筹资源分配以突破体制壁垒;另有专家指出,交叉人才培养应注重双向互通,既要对考古专业师生开展AI通识教育,也需引导工科学生将考古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工程实践项目(如土建与考古结合)培养复合型能力;针对成果评价机制,专家建议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建立多元化考核标准,平衡技术创新与考古专业贡献;此外,有专家提出学科交叉中心应发挥平台作用,以“人工智能底座+专业领域”模式探索人才培养路径,通过试点单位实践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例如在考古分中心试点AI+考古双导师制,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
部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三个议题的讨论结果在论坛的第二阶段输出总结讨论中进行碰撞优化,形成了如下共识:
1. 需以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技术为核心,推动AI与考古勘探深度融合。通过无人机、三维扫描等设备生成遗址高精度地形数据,结合AI算法实现墓穴结构预测与地下遗迹智能识别,可显著降低人工勘探成本与风险;同时,研发搭载力反馈系统的远程操控考古机器人,模拟洛阳铲操作手感并优化挖掘轨迹,逐步替代人工完成危险或重复性任务。技术路径上强调“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以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学为支撑,构建文明溯源的智能化工具链。
2.标准化数据集与跨学科知识融合是AI洛阳铲落地的关键。需建立考古场景专用数据集,涵盖地质结构、文物分布、历史文献等多模态数据,并由专家标注关键信息(如地层年代、遗迹类型),以训练AI模型提升溯源精度;同时,将考古学知识(如器物断代、文化层序)编码为知识图谱,与AI推理引擎结合,实现从“数据挖掘”到“文化解释”的跃迁。此外,需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明确考古单位与科技企业的权责边界,通过利益反馈(如分析报告、学术支持)激励数据提交,破解“有材料不知如何提交”“提交后无反馈”的困境。
3.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AI洛阳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需构建“考古通识+AI技术”的双向教育体系:一方面为考古专业学生开设AI基础概论、空间数据分析等课程,培养其技术理解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工科学生(如计算机、机器人专业)参与考古实践项目,通过土建与考古结合的工程训练,掌握文化溯源的领域需求。此外,建议借鉴浙大、清华等高校经验,设立交叉实验室或未来实验室,以“双导师制”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并建立多元化成果评价机制,平衡技术创新与考古专业贡献,最终形成“技术赋能考古、考古反哺技术”的良性循环。
最后,本次论坛执行主席丛润民感谢各位嘉宾的全程支持,CCF YOCSEF济南主席田杰做了总结发言,希望AI考古的产出能够为AI赋能考古带来新的思考与路径,并助力相关研究落地,并希望大家持续关注YOCSEF济南,积极参加YOCSEF济南的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