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面向未来,立足当下的应用型人才的一个计划。占全国90%以上的省属地方大学,都有机会、有条件来竞争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然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现代产业学院,是不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然之路”?专业、课程、教材、技术、实践、教师如何服务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围绕上述论题,2021年12月12日,CCF YOCSEF杭州分论坛举办了题为“现代产业学院,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然之路”?”的技术论坛。本次论坛采用“腾讯会议+微信群”的形式,,由CCF YOCSEF杭州AC委员台州学院陈盈,AC委员浙江工业大学邱杰凡担任执行主席。
来自学界和业界的重量级嘉宾,包括: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执行院长陈晓平,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部总监朱天宝,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汪国华,以及80名线上参会者展开激烈讨论并产出思辨结论。
1. 对于应用型转型的地方高校,产业学院是一个好的选择,也是一种趋势,关键是要和地方产业经济紧密对接,寻求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非应用型高校做产业学院,需要更多承载科研产出,做应用型研究。
2. 产业学院对接的产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刀切。产业学院对接的是一个产业和多个企业,产业学院的核心要回归高校本身,要培养人才。对于高校教师参与产业学院,要有鼓励和激励措施,要建立创新机制。
3. 高校与产业之间存在异质性,产教融合中存在一些壁垒与限制,需要在遵守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前提下努力突破。产业学院要倾向于为产业解决问题,侧重应用型研究,以“产”为主,把收入作为激励措施,形成良性发展。
引导发言
引导发言1:
汽车城里的学院,产教共追万亿汽车梦——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陈晓平 宁波工程学院汽车学院、执行院长
陈教授认为中国是汽车产销大国,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车产业是宁波市最大的产业,也是大力发展的两大万亿级产业之一。其中杭州湾新区是宁波汽车产业的集聚地。为了支撑区域汽车产业发展,学院于2014年搬入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城办学,成为独立校区办学的现代汽车产业学院。办学以来,学院紧紧围绕“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的特色学院发展定位,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积极联合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宁波市教育部门、上汽大众、吉利集团共同成立了杭州湾汽车学院联合办学理事会,探索了校园、产业园、研发园“三园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办学之路。
引导发言2
构建“G+2+E”生态体系,打造特色高水平网络安全产业学院
朱天宝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部、总监
朱天宝认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已是国家网络安全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对网络安全人才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安全人才还存在数量缺口较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的要求不相适应。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构建“G+2+E”生态体系,台州学院-奇安信网络安全产业学院成为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的创新实践。
引导发言3
双元育人、三阶递进——台科院特色网络安全产业学院之路
汪国华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汪教授指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一直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主要目标。为解决目前教育产教融合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产教融合合力不够、驱动力不强等问题,他以台科院特色网络安全产业学院之路为例,介绍通过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等产教融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调校企双元育人,结合政府服务、行业指导等方式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模式采用更加贴近产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学生从“学生→学徒→员工”三阶递进,分段式育人,制定“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与岗位素质提升。
思辨讨论
◆吴宗大
做好现代产业学院是困难的,需要举全校之力。企业介入之后,企业师资、授课水平的稳定性等存在挑战。政府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支持取决于是否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彭浩
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一是学校承载的任务不一样,高校应用型转型,不是所有学校都转型,重点院校还是更多承载科研任务;二是地方院校的学生可能基础比较薄弱,搞产业学院又需要投入,可能导致推进吃力。
◆范剑
做产业学院更重要的是向地方产业、技术跟进学习,改变、优化当前高校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对地方高校而言,应该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陈晓平
在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的事情。以产业学院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最终还是服务地方经济。
建设产业学院可能也需要一些思考,人才培养真的能跟得上产业的发展吗?高速发展的产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匹配能否合适。
◆朱天宝
高校往应用型转型。对地方高校而言,做产业学院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校企产教融合的大平台,产业学院是“一把手”工程,政府重视,企业重视,和地方经济产业紧密相关。
◆汪国华
师资力量是目前产业学院欠缺的,确实需要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布局。行业产业变化很快,企业敏感性更强,高校相对迟缓。高校在选择龙头企业时候,需要适应自己高校和当地产业的特点,产业学院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大的趋势。
◆邱杰凡
有一些疑惑:1)产业学院这种模式是好的,但是公司和学校实际上是两套体系,学校对产业学院的企业师资,是怎么考核的?2)产业学院的应用型学生培养,是不是不太适合重点院校学生?
◆陈垚至
产业学院是不是可持续,如果资金链断裂,产业学院是不是还可以继续下去?
◆陈晓平
不能一刀切。当前产业学院投入很多,后续能否有产出,给企业有技术回馈。
◆朱天宝
是不是所有产业都能做产业学院?可以孵化,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产业学院对接的是一个产业,可以是多个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归高校本身。建设产业学院需要“钱”,但是建设和运营是两件事。最重要的是,如何运营,如何有“造血”的能力。
◆汪国华
校企合作,双方都应该得利,要同步发展。产业学院未来一定是以“产”为主,是要有收入的,要远超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的收入可以包括对外培训和外包等,这些收入如何用好需要探索。要在学校横向项目的框架中进行突破。
◆邱杰凡
可能存在三方面问题:1)应用型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属于二级学院,资源配置、人员管理等听命于学校,学院理事会权利有限;2)产业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短期研发,而高校则是长期研究模式,企业和高校之间可能缺乏沟通和信任。3)高校与产业之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异质性,二者在目标、价值体系、沟通合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故产教融合中存在一些壁垒与限制。
◆陈晓平
首先要遵守规章制度,按照流程走,要突破框架,需要去“做”。团队研究有经费,经费可以作为激励措施,这是政策允许的。
◆朱天宝
产业学院未来一定是以“产”为主,是要有收入的。产学学院的收入可以包括对外培训和外包等,这些收入如何用好需要探索,比如在横向项目中进行突破。产业学院体制问题最终还是人的融合。例如产业学院的“理事会”,最终还是要形成双方的“一把手”决策。
◆汪国华
产业学院授课过程中,教材还比较容易,师资是最大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可能更适合做产业学院,科学研究和应用型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有所侧重不同。
◆陈盈
关于产业学院授课,可以在高校教务处支持下,在三周或四周的时间内,把一门课集中授课,企业排出专门的技术工程师,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把课程完成掉。
总结与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