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
Heilongjiang Computer Feder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共同主办
YOCSEF
论坛主题
信息安全中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于2004年4月11日(星期日)9:00-12:00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逸夫楼第四会议室
欢迎参与
程 序
9:00 论坛开始,执行主席致欢迎词
执行主席:刘挺 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YOCSEF哈尔滨学术委员会主席
9:00-10:00 Biometrics Secur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特邀讲者1:张大鹏 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生物识别研究中心主任
演讲摘要:随着国际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迫切地需求权威和安全的身份认证和身份识别技术。人体特征生物识别技术克服了传统技术的固有缺陷和局限性,为高度安全可靠的身份识别和身份认证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此外,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商务的快速发展,事务处理中的安全性需求也迫切需要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本报告中,我们首先回答了发展人体特征生物识别技术的原因及人体特征生物识别技术的内涵等基本问题。然后对传统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总结并介绍了其最新进展,各种实际和潜在应用。最后,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人体生物识别技术研究中心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
10:00-11:00信息安全及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认证技术
特邀讲者2:牛夏牧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对抗技术研究所所长
演讲摘要:信息媒体的数字化为信息的存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语音、文本、图象和视频等数字形式的产品已经非常普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和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准确。但随之而来的是数字化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数字化信息的易于被侵权、盗版和随意篡改等问题,成了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生物测定学(Biometrics)的理论与方法、数字签名技术、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指纹技术、电子印章技术,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报告通过对信息安全所要亟待解决问题的分析,介绍上述各种技术在信息真实性认证、信息保密及隐藏通信、信息版权保护等领域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11:00-12:00 自由讨论
特邀讲者简介:张大鹏
张大鹏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全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生物识别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生物识别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导师。IEEE高级会员。他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和获得双博士学位(哈工大,1985;滑铁卢大学,加拿大,1994),是国内首批博士后(1986-1988, 清华大学)。他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神经网络研究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目前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体生物特征(Biometrics)领域中的权威学者(World Leading Expert)。在出国前(1985-1988)就曾很好地完成多个课题并多次获奖,例如:获国防科工委三等奖一项(指纹识别系统)及获航天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实时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于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的研究领域,如掌纹、虹膜和脸型等,已在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了近20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在国际顶级杂志50余篇。张大鹏教授目前担任国际图像与图形学报主编及十几个国际与国内学报副主编,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七本英文专著。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及学术专题报告人。
特邀讲者简介:牛夏牧
牛夏牧博士(男,43岁),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对抗技术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深圳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处理,数字视频图像处理,数字静态图像处理,数字音频信号处理,应用密码学,信道编码原理。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共完成科研项目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黑龙江教学成果优秀奖二等奖一项;另有3个项目获省部级三等奖。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算机学科项目评议人;电子学报审稿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际IEEE学会、美国SPIE学会、ACM学会会员;SCI国际会议-图像压缩与数字水印分会主席。荣获2002年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荣获2003年国防科技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度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度全国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优秀类项目。作为特聘科学家到德国从事两年研究工作。截至目前,他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27篇被EI收录;主编与参编著作3部(两部中文、一部英文);已公布受理发明专利四项。
执行主席:刘挺
博士,副教授。1998年7月在哈工大计算机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4月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任副研究员,2000年10月起在哈工大任副教授,并兼任院长助理、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主要学术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担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十五攻关重点项目和信息产业部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
信息安全中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的唯一性和不变性来确定人物身份。近些年来,在信息安全领域内,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话者识别、掌纹识别和签名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国际上都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应用;与此同时,数字签名技术、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指纹技术、电子印章技术,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研究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以及基于数字签名、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的信息安全技术,将为国家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中的身份识别及信息安全问题提供的有效解决方案,有着极其广阔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为此,本次论坛的特邀讲者是国际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权威学者张大鹏教授和信息安全领域优秀的年轻学者牛夏牧教授,他们将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对信息安全中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解读。
欢迎光临YOCSEF哈尔滨的专题论坛:信息安全中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主办单位介绍
YOCSEF哈尔滨
为了加强IT界人士的交流,促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探索我国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正确发展之路,给计算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以激发创新思想,探索科技创新机制,中国计算机学会于1998年5月在北京创建了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论坛创建以来,已成功举办50余次专题论坛和学术报告会。 YOCSEF初期在北京成功举办之后,现已拓展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地。
YOCSEF哈尔滨就是在此背景下,于2002年8月孕育产生。自本论坛开设以来,已经就网络时代的制造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工业化软件人才的培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论坛学术委员会还多次开会研究论坛的发展问题。该论坛关注IT领域的热点问题、IT技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热点问题,并邀请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IT企业领军人物进行战略研讨和前沿技术交流,为政府领导献计献策,促进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
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是黑龙江省计算机界的科技人员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成立于1984年,并于2000年4月8日换届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目前,学会主要领导人为:名誉理事长马淑洁、理事长徐晓飞、副理事长顾国昌、李建中、郝忠孝、张玲、秘书长张健沛、副秘书长王亚东。
本学会提出了“面向会员,当好纽带,民主办会,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点面结合,多种服务,内合外联,扩大影响”的办会指导思想。近年来,学会依托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在组织学术活动、教材建设、科普工作、参与地方经济与信息化建设活动、参与政府科技规划与实施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扩大了学会影响,增强了学会凝聚力。本学会将努力成为黑龙江省计算机领域学术交流的主渠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国际交流的主要代表,成为全省计算机科技工作者之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在1985年,它发展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200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目前,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1986)、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点(1981)、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1998),以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技术3个学士培养专业。
学院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包含8个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专家实验室、可穿戴计算机工程中心、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集成制造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语言技术研究中心、生物信息中心、机器人足球技术研究中心、IBM技术中心、计算机新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组成。学院现有教职工272人,共中,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34人(45岁以下15人),副教授及副高职90余人。有学生2196人,其中,博士生209人,硕士生487人,本科生1500人。有在站博士后6人。
学院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求实创新、探索进取”为院训,正在努力实现着“办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的发展战略目标。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