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CCF YOCSEF长沙分论坛
于
在长沙五华酒店四楼白沙厅
举行专题论坛,敬请光临
专题论坛主题
中外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对比
香港《文汇报》曾用一个很大的标题,刊登了一篇文章:《清华、哈佛学生水平哪个高?》文章第一句话是“杨振宁:清华平均水准高”,下面一句是“杨福家:哈佛创造能力强”。杨福家在《漫谈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中谈到中外高等教育的比较,要有一个出发点,就是怎么比的问题,并指出要以教育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中外高等教育具有很多较为明显的差异,如学生进校门的途径不一样:国内以考定终身,而国外的手段则较为多样;如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严格的淘汰制;再如高校内部结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的不同;此外,研究生的培养、师资的来源和育人的环境等都有很显著的不同,例如攻克费马大定理的安德鲁•怀尔士可以九年不出论文、不参加学术会议!
如何点燃隐藏在青年人头脑中的智慧火种,让它燎原中华大地,出现一批又一批富有“梦想、创造性思维、发明”能力的年轻人,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本次论坛拟邀请多位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育领域具有多年经验的资深教授,与大家一起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家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些许启发作用。
程 序
14:00 签到
14:30 专题论坛开始
特邀讲者:潘 毅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哈佛的博雅教育与清华的专才教育
特邀讲者:周万雷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管理
特邀讲者:曹建农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 香港教育改革及3转4新课程设计
特邀讲者:过敏意 上海交
演讲题目:中日科研体制之对比
特邀讲者:徐宝文 南京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关于计算机教育的自我反思
特邀讲者:李仁发 湖南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从课程设置看国内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国外的差别
执行主席:王国军 中南大学教授
李肯立 湖南大学教授
秘书: 李 登 博士
17:00 茶歇
17:15 专题讨论会提问、讨论环节
18:30 会议晚餐 五华酒店之五华食府
哈佛的博雅教育与清华的专才教育
特邀讲者:潘 毅
1982年在清华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198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1987年来美国留学。1991年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目前任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终身正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潘毅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系统,互联网络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在此领域已发表三百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五十余篇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的期刊上。与他人合编并出版了三十五本书。应邀在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二十多个主题演讲,并在美国和许多世界著名大学作了近百个学术报告。潘毅是两个期刊及三个丛书的创办人兼主编。并正担任或担任过六种IEEE Transactions的期刊副主编。
报告提要:报告人
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管理
特邀讲者:周万雷
博士,教授,博导;1982年和1984年在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1987到澳大利亚学习,1991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The ANU) 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2002年在澳大利亚迪肯 (Deakin) 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周教授目前任职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任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和信息技术讲座教授。在加入迪肯大学之前,周教授曾先后担任美国惠普公司(马萨诸塞州)的系统程序员、澳大利亚Monash 大学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师。周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分布式系统的理论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可靠性、生物信息学、以及网上教学等。周教授已在一系列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辑了5部书籍,并撰写了1部专著。周教授还担任过多个国际会议的主席。
报告提要:1)澳大利亚的大学;2)澳大利亚大学中的教育管理;3)澳大利亚大学中的科研管理;4)实例研究:迪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管理;4)提问和讨论。
香港教育改革及3转4新课程设计
特邀讲者:曹建农
博士、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主任,并且担任该系网络和移动通信实验室主任。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和199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
报告提要:2012年,香港的大学会转成4年学制。近年来,围绕此转变进行了教育改革,其目标是期望能够提供最适合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因材施教,让学生迈向成功之路。而改革重点则在于:1)3年高中课程及4年大学教育;2)新课程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意思考、语文、社会责任等全面发展;3)课程设计灵活富有弹性,学生除本专业外,还可选修其他不同范围的学科,以增学识。
中日科研体制之对比
特邀讲者:过敏意
博士,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7月起留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工作,任讲师。1994年赴日本筑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8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8月至2000年9月,在日本NEC公司软件研究所任研究员。2000年10月起,任日本会津大学计算机软件系讲师、副教授。2006年1月起任教授。2001年至2002年作为日本文部省的在外研究员,任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访问教授。从2007年起过敏意博士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并行与分布计算、普适计算、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嵌入式计算、编译与程序优化等。
报告提要:从2000年到现在,日本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有8位,而中国却至今没有一位获得者,从这样简单的对比,可以感性地体会到中日间科研体制的区别。日本的科研体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中国由政府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使大学科研过于依赖政府的战略选择;而日本实行学术自治,且私立高等学校在日本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市场、企业的需求反映更加迅速等。本次讲者过敏意教授作为一名在中日高校皆从事过多年科研教学工作的教授,跟听众一起分享一些中日科研体制的异同,以及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关于计算机教育的自我反思
博士,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分别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国防科大博士后。1990年与1994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与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一、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暨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软件方法论、软件分析、度量与测试)、Web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委员等100余次。出版著译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400余篇次,被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引用与采用1000多次,国内引2000多次。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二次、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5次、三四等奖若干次。1990年开始指导硕士生,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已指导博士后8人、博士生40余人、各类硕士生100余人,其中10多人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微软学者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
报告提要:通过对自己从教20多年的部分片段的回顾,与大家共同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教育与科研、学术的关系。
从课程设置看国内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国外的差别
特邀讲者:李仁发
教授,博导;先后任湖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系副主任、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2002年9月起,任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院长。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初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先后获天津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短期访问。社会兼职主要有:湖南省政协第八、九届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兼教育工委委员、无线传感器网络专委会、教育专委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ACM高级会员、教育部网上合作制造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通信学报》编委、《系统仿真学报》编委、湖南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省软件行业协会专家。曾获荣誉:国家精品课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负责人,主持“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其应用系统,排名第1)。2001年,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虚拟电子实验原理与应用,排名第1)。1995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5年,湖南省记一等功。
报告提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比较国内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从中找出我们的差距,同时结合湖南大学正在进行的计算科学李达班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体会,分析目前国内计算机教育在下一阶段需要加强和提高的地方。
执行主席:王国军
博士,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长沙AC委员,湖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中南大学可信计算研究所所长。曾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容错计算”学科带头人),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2007年度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省杰青”)。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长沙市科技计划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曾获2006年度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4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4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2年湖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一等优秀学术论文奖。
执行主席:李肯立
博士,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大学)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湖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至2005年在美国伊利偌伊大学超级计算中心从事火箭发射的模拟仿真高性能计算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并行分布式处理、计算机仿真、地震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和生物计算技术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或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9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发表论文70余篇。
执行主席:刘建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知识网格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9年获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1997年3月与2003年4分别于中南大学计算机系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2007.7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出站。2008.1-2009.1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现为湖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服务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CCF YOCSEF长沙副主席。主要的研究方向:服务计算与云计算、工作流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与语义网格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9项,受理专利8项。现主持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等项目20余项。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